血常规检查的具体指标 9个项目详解析(2)

时间:2017-01-18    作者:小鑫

血常规检查的具体指标 9个项目详解析

▎5.白细胞(WBC)

  白细胞即白血球,通常称作为免疫细胞。白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还大量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之外。白细胞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吞噬病原并产生抗体,增强人体免疫抵抗力。

▎6.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即计数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目,正常参考值如下:

  成人:(4.0~10.0)×10^9/L

  儿童: (5.0~12.0)×10^9/L

  6-24个月:(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排除剧烈运动、受惊吓、刺激、紫外线照射、体力劳动造成的生理性白细胞数量变化外,病理性的白细胞计数变化不容忽视。

  白细胞增多:各种细菌急性感染、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组织损伤、白血病等。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症,造血功能障碍,伤寒,疟疾等。如果是患者在接受放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现象,应当立即停止化疗。

血常规检查的具体指标 9个项目详解析

▎7.白细胞分类

  (1)中性粒细胞

  50%~70%的白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它主要起防御的作用,能够吞噬细菌和异物。排除生理性变化,其病理性增多和减少常见如下病症: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代谢性疾病,变态反应和中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发育不全,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2)淋巴细胞

  有20%~40%的白细胞为淋巴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婴儿、儿童常出现生理性的淋巴细胞增多。

  病理性的增多常见于百日咳、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等等;

  病理性的减少可能是机体自身存在免疫缺陷或长期受到放射线影响等等。

血常规检查的具体指标

  (3)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在白细胞个头最大,正常值为3%~8%。儿童、婴儿、吸烟人士或处于卵泡期的女性等会出现生理性的单核细胞增多,孕妇或高海拔地区居民会出现生理性的单核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导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败血症,活动性肺结核等;

  病理性减少意义不大,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

  (4)嗜酸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约为0.5%~5%,数量会出现24小时周期性波动,早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分数量增多。

  病理性增多大多是因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传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不大,多见于伤寒,烧伤或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5)嗜碱性粒细胞

  最后这一类细胞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1%,具有抗凝血、改变细胞通透性的作用。增多可能是因为骨髓纤维化症或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多见于荨麻疹等I型超敏反应,甲亢,严重感染或出血等。

血常规检查的具体指标 9个项目详解析

▎8.血小板(PLT)

  血小板具有止、凝血以及修复破损血管的作用,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血小板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癌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

▎9.血沉(ERS)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速率,其速度的快慢和血液浓度以及红细胞之间的聚集能力有关,临床检验一般采用魏氏法来确定参考值,即:

  儿童:0~10mm/h;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

  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后三月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见生理性血沉速度加快、病理性加快多与各种炎症相关,也见于组织损伤或坏死、肿瘤等,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等也都可见血沉加快,因此血沉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并不能单独确诊某一病例。

  血沉减慢可能是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导致。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