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只要成人吃多了热气的东西,那么就容易造成上火,同样,宝宝也一样会上火,但是宝宝比成人更容易上火,那么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呢?一起往下看文章,你会知道答案。
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呢
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呢
中医认为,这是由宝宝时期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宝宝时期是未成熟的机体不停地向成熟方面发展,经生长发育达到阴足阳充的成人时期的一个阶段,因此宝宝时期的生理、病理与成人相比,均有明显的差别,年龄越小差别越小.宝宝时期脏腹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未完善.宝宝生理与成人生理相比,是处于脏腹未壮,精气未充,气血未足,经脉未盛,筋骨未坚,腠理未固,神气怯弱的状态.
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宝宝常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宝宝时期若喂养不当,或因病伤脾,导致脾运失健,纳食减少,营养供应不足不能养脏化精生髓,则精、血、津液亏虚,证见面黄唇淡,发枯少华,皮肤甲错,疳热,方颅、鸡胸、罗圈腿,甚至生长发育迟缓等阴分不足的证候.阳有余可由阴不足不能和阳,则阳浮为热为火所致,同时当热起火炽之时,也随之伤津耗液,使阴分进一步不足,而呈现口渴、唇干、舌燥、尿少,五心烦热等伤阴证候.
宝宝“阳常有余”主要表现在心、肝两方面.心主火,火性热.宝宝无论外感六淫时疫,或内伤饮食积滞,病之初多出现发热、口渴、苔黄、脉数的热证.即使是外感风寒,也常出现恶寒,无汗的表寒证未解,而兼见咽部红肿,涕黄、舌尖红等邪已化热的表寒化热证,或见痘、疹斑上;或见腮肿、肺闭喘憋等热症.若热邪嚣张肝风被扰,或正不御邪,热邪内陷厥阴,心火肝风相扇热极生风,可出现惊风症候.
正是由于宝宝常处于这种“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理状态,所以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护理失宜,衣帽穿着过多过厚,或辛辣、肥腻、温热食物进食过多,就容易出现手足心热,目赤,眼屎多,口臭,口舌生疮,大小便秽臊味重,心烦不宁,苔浊等“上火”的现象.
临床常见宝宝,扁桃体肿大,遇感冒或进食辛辣油炸之品则红肿疼痛,充分显示了宝宝易从火化的病理特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有宝宝夜寐(特别是才寐后不久)汗出,许多家长以为这是阴虚,其实不然.在以往、衣着不暖,食不能饱.宝宝阴血不足,尚多阴虚而夜寐出汗之证(中医称之为盗汗);但在现代,宝宝常是衣着过暖,饮食过杂过饱,结果食物消化不良而生热以致辞夜寐汗多,故其阴虚者已属少数.不可误以为阴虚而滥进滋阴之品,以致更加影响其脾胃的消化功能.治疗宜用清热再加消食健胃之品,消其食积,清其郁热,则夜汗可愈.
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呢
宝宝上火的原因
1.内因:宝宝生理特征易上火。中医认为宝宝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容易出现阳盛火旺即“上火”现象。而且宝宝肠胃处于发育阶段,消化等功能尚未健全,过剩营养物质难以消化,造成食积化热而“上火”。吸收消化及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由于食物搭配不科学,引起“上火”。
2.外因:饮食及环境引起的上火。
a.饮食因素: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零食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补,这部分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就是火的来源。
b.环境引起上火:如天气炎热潮湿,水质偏热,易引起上火。
宝宝上火的调理
1、选择母乳喂养:宝宝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充足的母乳量,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因为母乳中含有低聚糖的浓度很高,达8-12g/升或更多,其种类多达130多种,尤其是低聚半乳糖含量最多,其次是低聚果糖,它们以短链糖的形式存在于肠道中,在肠道中可以快速提高有益菌的繁殖,不会让宝宝上火。
2、注意日常饮食:平时我们对宝宝的饮食也要多注意一些,如多吃些清火蔬菜,如白菜、芹菜、莴笋、茄子、等。要忌辛辣、油腻、高热量的食物,要注意给宝宝少吃大葱、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肉类、巧克力以及油炸类等热量高的食物。在做菜的时候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营养搭配,对于宝宝来说更是一举两得。
同时呢,还可以做一些去火汤之类的,比如说绿豆汤,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还有如荸荠丸子汤、红枣枸杞子橘皮汤等。本来上火的时候宝宝们就食欲不振,或者是饮食困难,这样一来在饮食方面我们的宝宝就不会因上火而缺乏营养了。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且能够帮助消化,经常性的让孩子多吃水果,特别是应季性的水果是有利于宝宝成长发育的。我们还可以用水果做成美味的水果沙拉来吸引孩子吃。
3、合理的起居作息:要培养宝宝喝白开水的习惯,补充宝宝体内所需的水分,同时也是在清理肠道,排除废物等。如果宝宝不爱喝白开水可以加一些白糖或者是果汁类的东西。
在起居上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因为睡眠不够或是睡眠质量不好,引起上火。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的环境清新,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此外也要考虑劳逸结合,切不可让孩子过度疲劳。
看完以上文章的你,是否已经对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呢有所了解,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