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怀疑模仿暴力游戏
“阿壮走了,时隔多日,家人仍无法相信孩子就这么没了,更无法走出悲痛。”阿壮的舅舅阿冠代表家人全程协助配合警方破案。
“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开朗活泼,真想不出他为何会自杀。”阿冠说,警方全力侦破案件期间,发现阿壮玩过捆绑类的暴力游戏。
阿冠说,孩子上学时有一个平板电脑,里面存着他玩过的游戏。这款游戏和阿壮死亡的方式有雷同之处,他们怀疑孩子是在模仿游戏内容导致死亡的。
“孩子就这么走了,是因为有自杀倾向还是模仿失手,可能是永远解不开的谜了。”阿冠说,目前家人都在调整心情,希望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反思:青少年当敬畏生命
据锦山中学师生称,阿壮上学时并没有什么异常,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班里最拔尖的,但也算中上等,性格开朗活泼,团结同学,去年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
“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感兴趣的事物,如果长期沉湎于暴力游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性格和行为。”谈及此事,文昌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孩子的性格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家长应从小关注孩子的性格成长,约束孩子不要沉迷游戏,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长期从事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海南医学院医学心理系教授、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岳筱雯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拿生命开玩笑”,可以说是部分以生命死亡为主要冲突要素的电脑游戏对青少年生命观影响的概括。电脑游戏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粘合力,因此某些游戏漠视生命、戏谑生命及生命可无限次重生的消极特性对青少年的生命观有着深层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致恶性事件频发。
对此,岳筱雯表示,消除或减弱这种负面影响,减少未成年人暴力行为,学校应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家长在平时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引导孩子们重建对生命的尊重和认同,全社会合力为孩子筑起一道“防火墙”,莫让悲剧重演。
记者 邢东伟 见习记者 翟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