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坠井四问:枯井还有很多 是否涉及监管不严(2)

时间:2016-11-11    作者:小波

2、“男童坠井”是如何发生的?

  救援人员在坚持不断救援时,孩子的舅姥姥11月10日告诉记者,派出所11月10日10时10分左右把孩子父母和爷爷带走,是跟着警方的车走的,孩子父亲不愿意去,被警方强行带走。

  蠡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敬东告诉记者,公安部门带走家属是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孩子体态特征,包括身高、体重这些信息,了解完孩子掉井前的一些情况后就回到了救援现场。

  对此,有网友提出警方接到“男童坠井”的报警后,是否曾向家属核实详细信息?

  对此,《保定日报》11月8日曾报道称,赵向阳第一时间向县公安局110报警,同时向村“两委”求救。公安部门和村干部接到求救后,迅速派出救助人员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蠡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营救落井儿童。

  据聪聪父亲赵向阳事发后描述,枯井和地面相平,上面覆盖了一张薄板,薄板上覆盖了大约15厘米的土。男童和姐姐在旁边玩耍玩具,过程中,男童向爸爸喊:“这里有个坑”,还没等到爸爸回复,就掉井了,姐姐试图抓住弟弟,也没抓住。

  聪聪外公李先生说,这口枯井深约40多米、井口直径约30厘米,已建造十来年,已荒废约5年时间。“这口井枯了之后,没有回填,没有井盖,也没有在枯井附近树立警示标识,井口一直裸露在外。村里所有的井都没有(井盖和警示标识)。”

  据河北电台报道,村民回忆报警经过称,确实看见落井孩子的父亲趴在井口,第一时间就报了警。

  央视《东方时空》在11月10日晚的报道中也称,警方接到报警后,进行多方调查取证,并且是在亲属签字后才开挖救援的。

3、救援为何用挖井这种“最笨拙”的方式,耗时这么久?

  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的救援专家邓跃晖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发生坠井事故后,如果井口足够大,就可以安排救援人员倒立下井实施救援,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快速的。但事实上,往往出事故的都是一些井口小、比较隐蔽的废弃井,成年救援人员往往难以进入。当救援人员无法下井时,救援队一般会选择使用深井救援器。

  在他看来,通过挖井这种“最笨拙”的方式,在坠井周围破土挖掘,直到挖到坠井者坠落的位置,也许是这次救援唯一的方式。“在网上看到新闻后,我觉得已知的几种救援方式在这次事故中都不受用,一是井口实在太小,二是枯井太深,最关键的在于无法探清小孩的位置。”

  邓跃晖说,一般而言,使用深井救援器可以直接将井底的被困人员拉上来,但此次救援让他感到很奇怪,使用了各种探测手段,始终未能检测到小男孩的踪迹。看不见井底情况,救援器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对此,参与本次救援行动的蓝天救援队队员王东升向记者介绍,他于事发当天下午两点赶到现场,当时,可用的救援方式有挖掘、下放井下机器人、使用深井提升器等3种,但因设备使用条件受限,最终采用的是挖掘的方式。他介绍,只有井口直径超过50厘米,才可使用井下机器人。

4、枯井是否存在监管不严?

  事发后,聪聪的外公李先生告诉记者,这口枯井深约40多米、井口直径约30公分。建于1997年,已荒废近5年时间。当地村民和邻村村干部表示,这些井用于灌溉,枯井后一般会回填,不知这口井怎么回事。

  第一个赶到现场救援的王先生也转述孩子父亲的描述称,枯井和地面相平,上面覆盖了一张薄板,薄板上覆盖了大约15公分的土,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看不出那下面有枯井。

  中孟尝村村民张建队告诉记者,该村水井较多,但具体数量不明。“井枯了之后,我们一般都会回填,我曾经参与过(回填枯井)。但不知道他(跌落枯井的男童)掉进去的那个枯井,是否回填过。”

  张建队称,村里打水井,主要用于灌溉,约50、60亩地有一口水井,事发枯井就在小孩家附近,“还能使用的水井,井口都装有水泵,掉不进去”。他告诉记者,在日常,村里没有安排人专门管理这些水井。

  距中孟尝村约10公里的赵锻庄村,农田里也同样有着数十口水井。该村村委会主任李广振告诉记者,此类水井在当地十分常见,“只要发现水井枯了,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填。每口水井,我们都配有井盖。但他们(中孟尝村)是否做了这些措施,我不清楚。”

内容导航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