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二小始终认定非霸凌 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规避责任(3)

时间:2016-12-14    作者:小波

▎C、网友之怒

  学校规避校园欺凌

  这样草率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关村二小的声明发出后,舆论再次被引爆。网友认为该处理结果界定不明,学校规避问题且对校园欺凌和学生心理问题并不重视。

  网友@西的蘑菇表示,你们永远都不知道这种事在孩子心里会留下多大的阴影,会对他未来的人生走向有多大的影响!

  网友@紫色包包认为,学校应该针对家长提出的四点要求作出明确回复才是,不管同不同意家长的要求都应该摆出依据,这样的回复才是有质量的。

  网友@威廉大希轰:这样草率就定义了是不是“校园霸凌”,我觉得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此外,甚至还有网友截图称,中关村二小在微博发出声明后,还点赞了一条由学生家长写的微博,文中称影响了期末考试。对此,多名网友表达了心中的怒意:“德育都没跟上,就知道影响了期末考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D、一个问题

  霸凌和玩笑的边界在哪?

  我国对行为界限未有清晰标准

  或许,这是一场从最初便已经注定了将没有赢家的纷争。于孩子、于学校、于家长,也于全体围观的“我们”。

  先来说孩子。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们,规则的意识尚未充分建立,对于个体之间的善意、尊重与和谐也还知晓不多。当事件演变成为成人介入的大事件时,方式不科学、不恰当,不仅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还会给双方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次生伤害。

  再看学校。无论事件最终被定性为一起“偶发事件”还是一桩“校园欺凌”,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前,不仅一所学校,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孩子有关生命教育、有关尊严教育都还相对缺失,对于校园伤害和暴力事件的深层次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校园伤害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如“冷暴力”“软暴力”“微欺凌”还知之不多、重视不够。在伤害发生之前、之中、之后的科学、妥善应对也还缺乏经验。

  因此,中关村二小的事件终究会过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不应到此结束。对于相关部门和广大学校来说,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尽快明确相关标准,让广大教师、学生、家庭能够对何为欺凌行为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仍是当务之急。

▎立即评

  回避“欺凌”之名无异于助长“欺凌”之实

  按照校长的表述,此次事件被称作“偶发、突发的非正常事件”而非“暴力或欺凌”。这番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却终究有避重就轻之嫌疑。事实上,关于何为“校园欺凌”,并没有统一的、硬性的标准。这一模糊空间,给了不少学校以极大的可乘之机。现实中,出于尽一切可能淡化自身过错、规避自身责任的考量,学校管理者难免会把“欺凌现象”视同为“孩子们之间的玩笑”等等。

  不少学校在处置校园欺凌时,往往都秉持着“遮丑”心态,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种心理下,施害者与受害者都会被学校视作“添麻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不认为是欺凌”也许并不重要,如何善后处置才真正重要。如北京中关村二小这般,既没有对受害孩子的遭遇表达足够的同情,也没有真诚地回应家长的担忧与诉求,这显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很可能,当学校的管理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问题、转移问题、扭曲问题时,“校园欺凌”反倒可能会愈演愈烈。

内容导航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