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环可能跟我一辈子”
几年前,济南市市中区的计生人员在基层服务时发现,辖区内许多进入绝经期的女性尚未取环,有人已经绝经超过10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数以亿计的中国女性采取了长效节育措施。
80年代末的一项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全国约有1.76亿人采取了长效节育措施,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比例为41.4%,输卵管结扎比例为38.24%。
女性宫内放置节育器,在国际上并不鲜见。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2005年的指南里,明确指出建议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可为女性提供安全、有效、可逆、长期的避孕效果。2007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议扩大宫内节育器的使用人群。
但陈素文介绍,由于该方式经济实惠,相对于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使用相对较多。发达国家妇女避孕较多使用避孕药、避孕套等措施。
知名人口学者朱楚珠在专著中写道,“计划生育工作多注重于抓指标,完成节育手术任务,这也许就是中国避孕节育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和女性结扎率高的原因”。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大量的带环妇女,陆续进入了绝经期。
济南市市中区的计生人员决定有所作为。他们开展了一项专门为这群人取环的工作,还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太阳花行动。
首要工作是宣传,他们给辖区内超过100 个街道办和村委会的计生人员进行培训,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再由他们继续宣传到基层去。
董燕说,很多人心情是很惶恐的,对手术的风险、疼痛都会担心。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当然,也要从实际出发,把手术可能的困难讲清楚,取得她们的理解。
该区卫计局副局长张爱香对记者说,宣传效果不错,现在很多人主动要求要取了,他们每年都要为几百位绝经期妇女取环。
董燕证实,“之前一个月不会超过10个”,太阳花行动开始后,仅过去一年内取环人数就超过了450个。
陈素文说,还有一些女性年纪大了,病多了,体内有金属环会影响某些影像学检查,检查受阻时她们才知道来取环。
51岁的郑爱红(化名),今年10月下旬,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查出耳道内的疾病,需要尽快动手术。医生要求做核磁共振,但在检查室外,她得知做核磁共振身上不能有金属物品。
她想到了体内的节育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副主任医师柳晨曾在他的科普文章中写过,“体内有金属慎做核磁,如果金属移位可能造成内脏和大血管的损伤。”
考虑到手术的紧迫性,医生最后选择了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医生和郑爱红说,其实还是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是最佳的。
郑爱红决定,等身体恢复好了,第一件事就是把环取了。“要不是这次核磁共振事件,这环可能跟我一辈子了。”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学者孙晓明介绍,根据他们团队的测算,仅在我国农村地区,就有约四分之一已经绝经的中老年妇女没有将避孕环适时取出。
在他看来,长期以来,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以降低生育率为导向,侧重提高妇女生育后的上环及时率,却没有任何工作指标要求为绝经后的妇女及时安全取环。“她们自己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她们,所以错过了最佳取环时间。”
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杨秀兰在调研中发现,绝经后未取环的妇女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因为不知道需要取出,还有四分之一因为没有症状,想不到要取。
正如常素春,如果不是因为阴道出血去检查,她可能不会主动取环。她说,从来没有机构向她宣传过超期不取的危害,在她所在的小县城,她的女性亲友普遍认为,“不怕疼的话就取了,不取好像也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