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月13日,山西太原新建路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始返校上课 张云 摄
▎三令五申的减负令,你知道多少?
“减负”,这已是中国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老话题,近年来,几乎每逢开学季,中小学生减负都会成为舆论热话题。
有统计显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减负”就开始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自1987年中国提出素质教育概念以来,“减负”更成为中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路上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从198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到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再到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中小学生的减负可谓已经“减”了几十年。
有评论指出,从中央到地方,在众多被舆论称为“最严”、“狠招”、“猛药”的减负政策之后,中国孩子们的书包甚至从“双肩包”升级为“拉杆箱”,“孩子比大人累、家长下班比上班累”的尴尬现象越发凸显。
▲资料图 张畅 摄
▎减负,家长的欣喜与焦虑
每逢减负新政出现,舆论中难免出现争议之声。2013年,教育部曾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两次征求意见,包括小学是否要留作业、是否要举行考试、是否取消百分制……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减负新规引来家长巨大争议。
家长们担心,面对重重升学压力和激烈的“择校”竞争,学校给孩子“放羊”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是给减负了,但孩子考学怎么办?对于家长来说,教育部门的一纸减负令,他们是既欣喜,又焦虑。
今年年初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减负又被列入其中,《规划》明确,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业负担如何有效监测?如何让减负政策落到实处?这些问题依然被社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