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力倾向的纠正方法 父母要身传言教(2)

时间:2016-12-17    作者:起跑线小编

孩子暴力倾向的纠正方法

  三、孩子暴力倾向的纠正方法

  哪家的小孩天生就是圣人,不调皮、不打闹、不惹是生非?家长和老师就要遏制孩子的暴力倾向,就需唤醒孩子们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对法治的敬畏。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每个同伴的人格尊严,学习、生活的权利都是平等且受法律保护的,倚强凌弱、以富欺贫都是漠视尊严、挑战法律的不义之举,应受到惩戒;懂得生命是宝贵的,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应悉心呵护,不可有丝毫损伤与加害;认识到法律是不容逾越的社会底线,以身试法是要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的。

  对孩子的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纠正方法:

  (一)父母要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心理健康状态、家庭教育理念的整合很容易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父母一定要加强与孩子细微情感的交流沟通,以重视孩子的感受来引导他重视别人的感受。要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小朋友,发生不愉快是正常现象,应该礼貌对待,不要过分计较,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但会激化矛盾,且伤害的不光是对方,往往也会使自己落个鼻青脸肿的结果。

  两岁儿童正处在第一个反抗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什么都想自己做主,这并没有什么“错误”,家长要认识这一点,善于引导,而不要和他对着干。小孩的一些奇异行为与其家庭问题、父母的不良习惯直接相关,经过分析问题,沟通教育方式和方法,希望通过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二)不要让孩子再看有激烈场面的电视节目

  让父母来管理学龄前孩子的看电视时间是个好办法,如家长平时应尽量防止孩子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和影视剧。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战争游戏和武器的狂热,对他们所看的电视进行控制是有效的方法。控制学前儿童看电视要比控制学龄期孩子要容易一些,因此父母该从现在就开始建立一个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模式。

孩子暴力倾向的纠正方法

  给孩子解释她所看到的节目,帮助孩子解释电视中的现象,让孩子了解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对电视节目作简单的评论,但不要带有暗示,让孩子自己通过联想,对自己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情节和武器着迷而感到内疚。

  孩子学龄前老师和其父母联合起来控制孩子对暴力节目的收看时间,以及不让此类暴力玩具在幼儿园和家里出现。尝试为孩子安排能够代替看电视的玩玩具时间,或者帮孩子找些健康的、非暴力的录像,鼓励他们将其作为看暴力电视节目的替代品。

  孩子爱着暴力镜头主要是大人造成的。至于电视上不该出现的镜头,出现了,应该马上换掉,不能等他看见,更不应该让他不换台。当然,小孩子根本不应该看大人看的电视节目。 我们不希望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接触暴力,这对他形成爱心、关心他人、帮助朋友的良好品德形成有很大害处。此外,也不让孩子看到打狗骂鸡,杀猪宰羊等血腥的场面。

  (三)用优秀的动画片作为孩子的精神食粮

  孩子爱看暴力镜头是找惊险,能不能让他在动画片里找惊险呢?优秀的动画片中许多镜头也是很惊险的,比如:大狗要追小白兔,眼看要追到了,忽然来了一只熊,把小白兔救走;一只鸡妈妈带了四个小宝宝在河边玩,一个宝宝掉下了河,鸡妈妈急得大声叫救命,鸭妈妈听见了,起来把鸡宝宝推上岸等。这些镜头也惊险,但由于故事情节有动物来帮忙,这就有教育意义了。只让孩子看看动画片和儿童片?一开始他可能不愿意,会哭闹,家长一定要坚定,不让他看的电视节目,同时打开播放动画片的频道,一边讲动画片的故事,多放几次,他也会感兴趣的。

  如有可能,短时间内大家都不看电视,就说电视坏了,要修理。空闲时间玩玩拼图、讲讲故事、搭搭积木,从其他渠道找乐趣。等孩子对其他活动感兴趣以后,再来看电视,但只让他看动画片和儿童片。由于有了许多活动的经验,他也未必非看有暴力镜头的片子了。 亡羊补牢,也是有用的,要坚定,他如哭闹,就设法转移注意,玩点别的,但不能妥协,否则愈陷愈深,改起来更难。

孩子暴力倾向的纠正方法

  (四)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灌输正能量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与孩子近距离接触,细心观察,参与孩子的喂养、游戏、教育以及孩子的社会交往,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从而加以矫正。在平时应好像无意地和孩子一起看看有关儿童有同情心、儿童友好相处、儿童爱父母的图画书,这对形成他们的良好行为很有好处。孩子的语言如果发展得不错的话,可以让他把心理想要做的事、想要什么东西、不喜欢什么人等说出来,家长可以帮他解决,不必使用挠人、骂人的方法。要把挠伤、挠疼的地方(胳膊、背部等)给他看,激发他的同情心,改正自己的毛病。

  儿童的心理发育存在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4至7岁的孩子,其可塑性最强。专家提醒,面对孩子偶尔出现的“暴力”行为,家长应第一时间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使其了解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好的行为。同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地引导和控制情绪,孩子犯错时可恰当对其进行中肯的批评、适度的“冷淡处理”,和孩子多沟通等。

  专家还特别提醒,有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就有记忆,让孩子看到或接触到的事情都会储存到孩子的记忆里,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因此父母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注意言行举止,加强自身修养,和平理性地处理夫妻之间的问题,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理性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如果孩子存在身体特质等特殊原因,如一些精神障碍、品行障碍等可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