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除了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关注。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3、学校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留守儿童,不少地方进行改革,向他们伸出援手。一起看看那些措施可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吧!
成都:建立儿童托管机构
成都市财政每年按照每个区(市)县20万元的标准拨出专项资金,再由各区(市)县按实际情况建立家庭服务中心,开展诸如医疗保健、家庭服务、心理咨询等工作。在乡镇,各地都将建立起学生、儿童托管的公益机构,充分利用镇乡合并后的闲置资产作为托管用房,管好、看好、养好属地留守儿童。
河南: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
河南滑县在农村推广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由学校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这些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学习和生活档案,开设亲情热线电话。外出打工的家长可以经常与学校和自己的子女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安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安徽和县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托管机制,各乡镇均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镇村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了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