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再现
星期天,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就在沙发上坐着。我隐隐约约地听到有敲门声,等我跑过去开门却又没有人。这样的情况从下午4点钟持续到下午4点半,一共发生了两三次。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幻听,但我确定我自己没有幻听,我就透过门上的“猫眼”观察外面的情况。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向门前走了过来,这个小男孩是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平时比较害羞,见了面也不会和邻居打招呼。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经常为一些小事也会吵到要离婚的地步。但是他家的家教也是非常严的,我经常听到他家里传出孩子的哭叫声,可能是孩子又惹了祸,他的爸爸妈妈正在实施打骂教育。尽管我觉得这样做过分了些,但这属于别人家的私事,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在孩子哭叫声过于刺耳时,才敲敲墙,示意他们,已影响到了我的休息了。
但是,这个孩子在我门外做什么呢?这时,他迟疑着举起手,轻轻在门上敲了两下,发出的声音,就像是一只老鼠,在门上轻轻搔着一般。我屏住呼吸,打开了门。“我,我”那孩子吓了一跳,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出来,就急匆匆地跑回自己家去了。我就怀疑这是他的恶作剧,虽然告诉他父母,可能会让他挨打,但我觉得,要是这孩子的行为继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
“对不起,”敲开邻居的门,我对孩子的妈妈说,“您家的孩子……”“噢,我让他去您家里借盐。”他妈妈不好意思地笑笑,隔着门,我也听到了门内人声喧杂,“半个小时才回来,说您家也用得差不多了”盐??我愣住了,那个孩子没和我对话,更没提借盐。
透过他妈妈手臂下的空隙,我看到,那个孩子正闪躲着目光,偷偷地看着我。见我向他看过去,他急忙转身,跑进洗手间,再也没有出来。 “是的,我家的盐也用得差不多了。”不知为什么,我竟然这样说,“不过,您的孩子蛮内向的。“是啊是啊,”他妈妈心不在焉地回答着,看来正挂念着房间里的聚会,“您进来坐坐?”我拒绝了她的邀请。回到家,我脑海中却浮现出了邻家小男孩那种惊惧的神情。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可能患上了典型的社交敏感症。
儿童社交敏感症:指孩子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回避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为:缺乏信心,声音沙哑,口吃,表述不清;躲避他人的视线;脸面发红发热,躯体紧张、僵硬;分泌大量唾液等。
儿童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