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比较容易患的疾病。特别是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是在夏天和秋天之交的时候发病。在发病之后,给患儿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手足口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它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以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以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以存活1年,在-20℃可以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以长期存活。
手足口病是由一种或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牙周疼痛、食欲差或者是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微小的疱疹或是小溃疡。那么手足口病怎么办呢?
手足口病并没有特效药,宝宝在发高烧的时候,医生大多会给予退烧药,以及口内炎用的涂抹药。爸妈在宝宝生病期间,可以给他吃柔软的食物,减少口腔的痛楚,另外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多补充水分。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为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 /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 mg/kg.d。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30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 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压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