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凉,寒露到来。温差变化较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期,各位朋友们应注意保暖,适时添加衣物。有不少人会利用“秋冻”来达到增强体质,但是,什么是“秋冻”呢?春捂秋冻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3、“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4、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呢?因为春天的特点是乍暖还寒,过早脱去厚衣服很容易着凉,所以要捂实衣服。而秋天的特点是早晚清凉,中午炎热,要是穿太多衣服又很容易热伤风。春捂秋冻这句老话是民间成千上百年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是浓缩的精华,也保障了后人紧记因时候不同适当穿衣脱衣,免除伤风感冒之苦。
1、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
2、俗话还说“四月八,冻死鸭”。春天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脱衣过多就不能适应,所以还是捂着点好。《老子恒言》记载:春冻未消,上身衣服略减无妨,但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宁可穿得暖和一点。尤其是老人,古人《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
3、而到了秋天,气候逐渐变冷,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就会使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反会减弱,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冻着点好。但是,“春捂秋冻”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掌握,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