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春捂时应该重点注意几个部位: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背心与心肺相通,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
1、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运动能力。春捂应该注意腰腹和膝盖的保暖,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2、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3、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女性朋友必须懂得痛经是个长期伴随左右的问题,需要每次经期和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方能为以后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
4、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5、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虽然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也可能热伤风而患上感冒。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常说的“春捂秋冻”中的“秋冻”是指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所以“秋冻”的目的是锻炼身体的耐寒性。
1、秋冻可并不是指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2、南北“冻”不同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太寒冷,这样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是北方比如新疆、东北地区,已进入秋天就很快变得寒冷,早晚温差也明显加大,甚至还有下雪的可能。这样的地区还是不要随便乱“冻”的好。
3、一般地区而且言在初秋时,暑热还没有完全消退,这时早晚温差并不明显,不要因为稍微有些微风就急着加衣服。仲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虽然可以感到一丝凉却不至于寒冷,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可以不要着急添厚衣服。等到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早晚温差大,这时就要结束秋冻了。
最后,妈网百笠在这里提醒各位朋友,秋冻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的适合秋冻。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考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