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接种疫苗后会有那些不良反应
孩子在接受预防接种后,多数没有或有很轻反应。少部分孩子可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其中有些属于正常反应,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局部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局部寒战、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痛等。这些情况一般都不需要治疗。只要让小儿多喝水并减少活动,过1~2天后,这些反应都会消失。
异常反应和上述一般反应同时或先后发生,但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发生,发生的多少与疫苗种类和接种者体质有密切关系。异常反应则包括以下三种:1)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过敏性休克;2)神经系统变态反应;3)晕针等。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家长还是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有无高度精神紧张及过敏体质。如果出现晕针或过敏性休克,应让病孩平卧,口服温开水或糖水,头部放低,还要采取相应的紧急对症处理措施。
接种疫苗后还可能偶合其他疾病。一种情况是,被接种者正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刚好发病;另一种可能是被接种者已患有某种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接种以后,症状表现明显或加重;还有些慢性病人在接种后发生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的情况。这一些情况统称为偶合或诱发。偶合及诱发其他疾病是一种巧合,有些人把这种情况与接种反应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十四、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宝宝就不会得病吗
从原则上来讲,预防接种的效果应该是不得病,从几十年的预防接种的实践来看,许多传染病也都得到有效控制。现在的孩子得麻疹、百日咳、小儿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已非常少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接种疫苗后应该不得病。
有极少数例外,接种疫苗仍得病。这可能与所接种的疫苗和被接种的对象两方面有关。预防接种的原理是将已经死亡或衰弱的特定病毒或细菌注射入体内,使身体认得它们并激活防卫系统,从而产生出专门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未来这些病毒或细菌可能引起的疾病。如果人体所接种疫苗因剂量不足、注射方式不正确,达不到使身体产生出足够的抗体或免疫细胞时,就不能有效对抗这些病毒或细菌的入侵。例如水痘疫苗的接种应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用消毒剂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疫苗0.5毫升。有的医生在注射疫苗时针刺的太深,注射到了肌肉里或是剂量太低,影响了预防效果从而未达到目的。又如,小儿麻痹糖丸应用清洁的汤勺将糖丸研碎,然后溶于冷开水中服用,如用热开水溶化或混入其他饮料中服用,就会将疫苗中的病毒杀死,影响免疫效果。疫苗储藏不正确,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也会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小儿麻痹糖丸的保存适宜温度是8℃以下,所以在气温超过8℃时,应从冷藏箱中拿出来后立即口服,时间长了就失去了作用。
有些疫苗的接种需要多次完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不得病的目的,这就是所谓“加强免疫”。1岁之前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所接种“四苗“,应在婴儿第一年内完成,使小儿体内对这6种病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它在体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浓度会降低,此时应再接种1-2次,通过再次接种再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抗体维持在足以抵抗病原体的较高水平上。如果半途而废,机体仍会得病。
所有的疫苗接种都可能会有缺点,疫苗并非百分之百地保护每一个接种的人、也不能完全对抗同一族谱中的所有细菌。同时,对疫苗过敏的人也不适合使用。
十五、对自愿打的预防针该如何选择?
在发达国家,预防针有家庭医生为他们提供建议、作出选择。针对我国现状,专家们建议可以参考这样一些因素:1、当地是否出现某种传染病流行。2、以前是否接种过。除了流感疫苗保护期只有一年,其他大多数疫苗都有比较长的保护期,不必重复接种。3、是否属于重点保护人群。例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的重点保护人群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7岁以下的幼童和体弱多病的人;甲肝疫苗重点接种人群是没有感染过的儿童及餐饮业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甲肝病人的医务人员和经常出差、饮食卫生没有保证的人。4、有无接种禁忌症。每种疫苗的使用说明书上都开列有禁忌症,即什么情况下不能接种。5、是否处于疫区。例如出血热疫苗,一般只有生活在疫区和要前往疫区的易感成人才需要接种。
十六、名目繁多的预防针,都要打吗?
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一般列有7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而接种证上没有列出的还有预防水痘、甲肝、肺炎、流感、出血热、腮腺炎、风疹、狂犬病等疾病的疫苗。面对种类繁多的疫苗,家长们很想知道,哪些预防针是必须打的,哪些是自愿选择的。
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有统一免疫规程的疫苗只有5种,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这5种疫苗儿童必须普遍接种,疫苗接种的经费由政府负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脑和乙脑疫苗。其他疫苗由地方卫生防疫机构根据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规律,确定针对某一重点保护人群接种,或是向公众推荐,由人们自己选择接种或不接种,费用一般是自己承担。只有当某一地区出现疫情或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为避免某些传染病暴发流行,才会有针对性地要求人群普遍接种某种疫苗。
预防传染病,最积极的办法还是讲卫生,多锻炼身体。有的疫苗虽然很好,但是如果给不是很需要的人打,即使个人有能力负担,也是卫生资源的浪费。也有专家指出,预防针不宜打得过多过滥。因为疫苗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某些人体细胞或动物蛋白,疫苗提纯过程中,难以完全去除这些蛋白,接种疫苗后,人体在产生对某种疾病抗体的同时,也会产生异体蛋白抗体,有可能造成过敏反应。
十七、国产、进口疫苗价格悬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进口疫苗的生产线都是按照GMP要求建设的,国产疫苗生产企业现在也在大力实施GMP改造。但都是通过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部门严格检验的,因此其质量和安全性都是可靠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使用。
十八、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有什么区别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的诸多疫苗常常有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为此,不少家长咨询有关的问题。从多年的临床观察效果和研究证实,国产、进口疫苗都安全有效,价格上的差异在于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毒株及其培养工艺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产生抗体数量的多少,防疫时间的长短,副反应的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目前,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都通过了国家 卫生部门的严格检查,生产线都是按照GMP要求,由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使用。
十九、打疫苗是不是要贪多求全
疫苗中的防腐剂——硫柳汞,对婴儿的神经发育具有毒性,因此注射疫苗时,不要“贪多求全”。
硫柳汞为抗微生物剂,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硫柳汞一直被用于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疫苗。小剂量的硫柳汞可引起过敏反应,大剂量硫柳汞则可引起神经和肾脏毒性,导致婴儿神经发育迟缓。
鉴于硫柳汞的上述毒性,美国儿科学会和公共卫生署曾于1999年7月8日发表了关于硫柳汞的联合声明,主张逐渐减少在某些疫苗制造工艺和作为疫苗防腐剂的硫柳汞用量,并建议对新生儿避免使用含硫柳汞的乙型肝炎疫苗。美国环境保护局和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分别制定出从出生到14周龄之间(大多数婴儿疫苗在此时期内接种),汞的接触安全限度为34微克和159微克。婴儿在出生后14周内通常接受3剂百日咳疫苗接种,则汞的接触为75微克,如果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程序,则出生头14周间汞的最高接触量为112.5微克,再加上b型流感疫苗,则汞的总量高达187.5微克,大大超过了各机构制定的最高限值。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接种疫苗是预防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疫苗中硫柳汞的副作用与疾病的危害相比,仍是极其轻微的,因此,为了避免造成现行免疫接种系统出现混乱的局面,世界卫生组织支持继续使用现有疫苗,同时希望各国加紧研制无防腐剂疫苗和联合疫苗,尽可能减少儿童汞接触量,确保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