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育的迟缓,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还包括听力理解。尤其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阶段,他听不懂,影响到他对别人话语的整个反应是不同的。等到会说话后,再加上表达能力的滞后,他会发现“自己有需求说不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应对别人的话”,他会非常着急。不光着急,后面还会紧跟着“急躁”“容易发脾气”的情绪。同时,还会容易退缩,他会想:“反正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别人都不懂。我就放弃吧。”这两种状态交叉在一起,直接影响与他人的交流。
怎么办?涉及身体协调性的发育迟缓,原则与发育过快一样,多留心孩子的行为。如果是语言发育迟缓,尤其雪上加霜的情况是,父母对孩子的情况判断失误,或者正因为孩子语言滞后,而更加拼命地鼓励他用语言交流,期盼孩子尽早在语言上追上来,不管孩子如何受挫,依然强行训练。我们只有忍住自己焦灼的心态,耐心再等一等,在不给孩子压力的前提下,创造让孩子有兴趣自主练习的机会,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发育迟缓带来的风险。
生病
身体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孩子生病时,我们通常也跟着着急、担心,这种状态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生病中的孩子,相较平时,需要更多的心理营养,比如抱抱、抚慰、耐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
身体状态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神经系统不够稳定意味着,孩子很容易被一点小事搅扰到,比如当妈妈不同意买棒棒糖时,正常的孩子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调节能力,不再纠缠在棒棒糖上,但生病中的孩子经不起一点不如意的考验,情绪极易激动甚至大发脾气。另外,即使孩子生病痊愈后的初期,仍然可能继续这种情况,出现特别黏人的现象,因为生病时对他们的很大消耗,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缓过来。
怎么办?拥抱和适度放松平日规则的底线,是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我们不必一味纵容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在一些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上有所退让,还是更容易让孩子安定下来。
另外,孩子生病后,我们切忌马后炮式的指责:“你看,我让你穿好衣服吧。生病了吧。谁让你不听我的话?”指责会让孩子背起对以往行为的内疚,以至于将来他也养成指责的习惯,而不是在问题出现后,积极想办法解决。我们对孩子说:“没关系,生病了就好好吃药,好好休息。咱们一定能赶走病毒。”才会渐渐为孩子树立起“没关系,总会有办法”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