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人类表达、交流感情的最自然的手段之一。柯达伊曾说:“你的喉咙里有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乐音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都美”。要使乐器成为大众的音乐有许多困难,而唱歌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最自然的途径。
“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唱歌占的比重最大,除了教唱歌曲外,还有不少的音乐游戏和舞蹈是用唱歌来伴随活动的。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用自己的嗓音去唱,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果在歌唱中老师没有选择适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歌曲,势必会使儿童的嗓音变得沙哑,发声器官受到一定的损坏。它不仅给幼儿唱歌、说话带来困难,对身心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从生理学上讲,幼儿唱歌的生理过程和成年人一样,只是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初级阶段,发声器官的长短、大小和活动能力与成年人不同,发出的音色、音量、共鸣与成年人不同。同时,幼儿声带短小,声道断,口腔内上颚、硬颚浅窄,喉肌调节声带活动的能力差。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掌握幼儿的歌唱生理及心理特征来保护幼儿嗓音,从而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保护幼儿嗓音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一、教给幼儿正确的发声方法,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
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末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在唱歌时,颈部青筋凸起,面部涨红,特别是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喉部紧张、用力,发声方法不正确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唱法会使孩子的发声器官过分疲劳。时间久了,就会损伤他们的嗓音。这样喊出的歌声决不会优美、动听,更谈不上什么艺术表现力。所以,应当教给孩子们在唱歌时保持喉部自然、放松,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使唱出来的歌声优美、动听。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从聆听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唱和听唱好的小朋友的歌声中,学会用听觉去辨别歌唱音质的优劣,懂得什么是好听的歌声,什么是不好听的歌声。引导他们从老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唱中,去体会歌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这样,教给孩子们在学会鉴赏歌唱音质的优劣,提高歌唱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懂得爱护自己的嗓音。
二、适度的掌握幼儿唱歌的音量。
不同的歌曲,它的表现手法有很大异同。运用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柔亮等变化去丰富歌唱艺术的表现力,是唱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幼儿歌曲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绪的起伏变化不像成人歌曲那么丰富多彩,但它也有一定的情绪起伏变化,需要有恰当的表现手法。老师不应该像要求成人那样,去要求孩子要达到某种程度和效果,比如让“大声唱”“高兴的唱”时,幼儿并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只是强作欢笑,大声喊。这样不仅没有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反而破坏了他们稚嫩的喉咙。所以,幼儿唱歌中等音量为宜,这不仅有利于嗓音的保护,也便于运用音量、力度的变化去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有个伸缩回旋的余地。
三、幼儿歌曲的音域和唱歌时的定调是否适当,与保护嗓音的关系很大。
唱歌的音域是指一个人唱歌时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我们曾经去过一个幼儿园,并对他们的唱歌课进行考察,孩子们的嗓门高,听起来有种声嘶力竭的感觉,有一些孩子的嗓音已经喊哑。我们看到该班的教师是用F调来弹奏歌曲的。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的指导老师便试着向下移低几个调,让孩子们跟着唱,直到用到D调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们歌唱最自然,音色也是最好的。所以说幼儿音域的了解对于老师来说是必要的。3-6岁间幼儿的歌唱音域需要分为三个阶段:3-4岁的幼儿一般可以从c1唱到a1;4-5岁的幼儿可以从c1唱到b1;5-6的幼儿可以从b-c2(仅指一般幼儿能唱出的自然音域)。而我们考察的这个小班,孩子们的年龄都在4-5岁间,音域是c1-b1,但是该班的老师却忽略了这个问题,直接依照教材的定调来让孩子们演唱,结果一些孩子声音变得嘶哑。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声带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班里,有的儿童音域相对宽些,而有些则相对窄些。如果是幼儿独唱,老师则要因人制宜,使每个儿童都能有机会按照适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来定调唱歌,这将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