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国际组织发表了题为《“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称,在长江上、中、下游重庆、武汉、南京及马鞍山河段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抽检发现了环境激素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和生殖系统问题。让刚被奶粉致性早熟吓一跳的中国妈妈们又紧张起来:长江鱼还能不能吃?还有哪些食物会导致性早熟?如何才能远离性早熟危害呢?
疑问1:长江鱼还能不能吃?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 谭锦泉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吴晓辉副教授)
报告显示:武汉的鲤鱼样本所含的壬基酚(NP)含量最高(85.0微克/千克)。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和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属于环境激素,即可以干扰内分泌并影响性发育水平的内分泌干扰素,导致性早熟。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等产品之中,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人体若吸收数量较大的此类激素,可能会出现发胖、性早熟等现象。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谭锦泉教授表示,85.0微克/千克的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但长江水域鱼类体内发现"环境激素"证明长江水质状况确实在恶化。这个报告是提醒人们对水域污染保持足够重视,但市民没必要因此恐慌。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说,野生鱼体内所含的环境激素量非常少,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疑问2:长江鱼激素从哪里来?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陈炜)
鱼类之所以含激素,一是因为部分鱼饲料含激素,另外也由于一些农作物使用激素催熟,激素随地表水流进湖泊、江河。鱼类吃了重金属后,因为代谢慢,会在体内慢慢累积。因此,部分野生鱼确实可能存在激素情况。
按照一般水体标准,每升水含4000微克激素属正常范围,但鱼体的激素含量没有标准。不过,这份报告取样仅代表一个样本,长江流域水域情况不一样,这份报告并不代表重庆、武汉等地所有江面鱼类含有激素。
疑问3:如何识别受化学污染的鱼?
1.含酚的鱼 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掰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烹调时,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盖压,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被酚所污染的鱼品,不可食用。
2.含苯的鱼 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六”粉气味。煮熟后仍然刺鼻,尝之涩口。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更大,严禁食用。
3.含汞的鱼 鱼眼一般不突出。鱼体灰白,毫无光泽。肌肉紧缩,按之发硬。掀开鳃盖,嗅不到异味。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分,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宜食用。
4.含磷、氯的鱼 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粘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觉。被磷、氯所污染的鱼品,应该忌食。
5.鱼鳞脱落的鱼 该病又称为松鳞病、鲤鱼传染性水肿病等:该病的症状是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尾部)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若在鳞片上稍压,鳞囊中的水状液喷射出来,随之鳞片水肿消失,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表现出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这样持续2~3天后死亡,不可食用。
疑问4:除了长江鱼,哪些食物也会诱发性早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研究员 韩德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中心医师 冯一)
常吃自身含雌激素食品 黄鳝、蚕蛹、蜂蜜、提纯鸡精等,本身含有激素。
反季蔬果
反季节水果为了增加产量,有些被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即激素,同时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保鲜也经常使用防腐剂。而使用较多的是葡萄、西红柿、猕猴桃和草莓等。
高热量、蛋白质食物
巧克力、奶油蛋糕、烤肉串、炸薯条、甜饮料、大鱼大肉等,都含有高热量、高蛋白,如果孩子摄入过多且不爱运动,会导致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
中药煲汤
有些家庭很注意保健,经常用各种中药材或动物内脏煲汤,大人孩子一起喝。而某些中药材,如冬虫草、红枣、北芪、党参等含有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动物内脏中甲状腺、性腺丰富,这些内分泌腺体含有激素物质。
建议:1.尽量吃天然食品,减少含有合成剂、添加剂的食品或保健品的摄入。2.蔬果食用前最好先浸泡5分钟,以便去掉大部分农药。叶菜类的菜梗与茎相接处、果蒂、卷心菜外面几层都易积攒农药,买来后应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