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幼儿园还不会上厕所,如厕训练的“专属年龄”千万别搞错!

时间:2017-06-26    作者:起跑线小编

  01

  孩子到了3、4岁准备上幼儿园,如厕却成了入园的头号难题。为什么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如厕训练困难重重,有的却轻而易举?为什么有的妈妈说自家宝宝如厕根本不用教,2岁以后自然就会?为什么有的孩子怎么哄都不肯拉尿,一穿上裤子就拉粑粑?

  这是因为如厕训练也有其“专属年龄”,弄错训练时间,反而带来反作用。

  儿童心理学家Luxem M在《幼儿如厕行为训练》(Behavioral toilet training in early childhood)一文中提到,如果家长着急在孩子1岁半时或之前便开始如厕训练,那么他们将遭遇至少10周的失败和意外。但如果等孩子到2周岁时开始如厕训练,那么他们将能在3周内取得成功(注意:3周是平均数)。一般来说,幼儿到3岁时才学会独立如厕均属于正常的,女孩会比男孩稍早一些。

  02

  过早或者过晚训练孩子如厕会产生哪些反作用?

  过早: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差,导致孩子不听教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2岁前括约肌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同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差,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排泄,此外年纪过小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所以家长们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1岁多的宝宝把便盆当作洗手盆在厕所玩水,完全把上厕所这回事忘得一干二净。

  有的宝宝语言能力发展较晚甚至还无法理解家长的话,听不懂家长的指令,这样必然难以进行如厕训练。所以2岁以前的孩子还是建议家长辛苦一些,让孩子以自由排便为主。

  太晚:导致孩子产生羞耻感和压力

  如果孩子超过了3、4岁还不懂得如何上厕所,经常拉裤子、尿裤子,尤其是是早龄入园的孩子,会自觉非常羞耻,同时还要面临被排斥和嘲笑的压力。身边也有不少的孩子因为如厕问题被取笑而拒绝上学;或是因为被嘲笑而憋尿、憋大便,结果憋出了毛病;也有的孩子在上学时因为被管理员强制上厕所而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如果孩子到了年龄还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但会给大人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社交以及自尊等都会受到伤害。

  03

  那么有的妈妈说孩子如厕其实根本不用教,到时候自然就会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从根本上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像吃喝拉撒这种基本能力,家长只需要稍加引导孩子就可以成功掌握。不过考虑到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复杂,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卫生健康和良好习惯,最好还是适当引导一下。

  比如2岁多的女宝宝看到妈妈上厕所,便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裤子和纸尿裤都脱掉,一本正经的蹲下上厕所,不但这样,最后还坚持自己擦屁股,然后就这样学会了自己上厕所,再也不用穿纸尿裤了。

  所以说与其说是引导,不如说是示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愿意主动模仿大人的,所以像这种简单的基本生活能力,家长只要在孩子适当的年龄为其做好示范,一切就可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一般如厕训练的要点包括哪些呢?重点为以下6个方面:

  1、到厕所如厕,而不是别的地方,尤其要避免着急时随地大小便的情况;

  2、懂得排便信号,肚子涨涨的或隐隐的痛;

  3、学会如何脱裤子、穿裤子,不要被尿湿或沾到粑粑;

  4、如厕时如何蹲、如何站;

  5、如厕完之后如何清洁屁屁,掌握纸巾擦拭的方向;

  6、离开厕所前要冲厕所、最后洗手。

  04

  有些父母可能会遇到难题:如厕训练成功后,孩子会出现“报复”行为。

  有些孩子白天会把粑粑拉在便盆中,也不会尿湿裤子衣物,基本达到了如厕训练成功的地步。当家长们发现孩子晚上穿过的纸尿裤也没有屎尿的痕迹时便以为可以完全不用给孩子穿了,但一旦晚上不让他们穿了就会尿床,没有一点儿预警,并且不止一次,一旦纸尿裤穿回去又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表达挫折和敌意的方式!

  孩子哪里来的敌意和挫折?有可能是家长如厕训练时过于着急或过于严厉或通过强迫手段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他们便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进行“报复”。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进行一下自我反省,尤其不能因为孩子的遗尿遗屎而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多关心陪伴孩子,暂时给孩子晚上穿回纸尿裤,慢慢地遗尿遗屎行为便会自然消失。

  (来源微信公众号:可可狮早教育儿)

    内容导航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