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宝宝就已经能认识很多不同类别的物体,例如玩具、食物、衣服等等。更为神奇的是,这些小家伙还能将这些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分类能力是衡量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让宝宝及早挑战、掌握分类对于他们以后学会推理、辩论以及形成数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宝宝的分类能力呢?
图片来源于华盖
●如何培养宝宝的分类能力
分类作为逻辑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培养孩子对玩具、衣物、食品等的分类整理对于今后推理、分析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孩子1-3岁之间,随着手口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等多个敏感期的接踵而至,分类能力的培养也进入了最好的时期。家长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者教具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分类能力的教育。
游戏类
1、找豆豆。将各种不同种类的豆豆放在一起,让宝宝将他们区分开来。
2、水果连连看。让孩子在吃吃喝喝中认识不同的色彩。
3、父与子。爸爸和宝宝的手、脚、身高、衣服、鞋子等比较是告诉宝宝大小区别最直观的的方法,还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哦!
4、小火柴。将火柴按照数量分开摆放,让宝宝体验多与少的不同。还可以通过这个形式教教宝宝简单算术哦!
教具类
1、早教机。以小天才早教机为例,在其逻辑小天才内容套装中,设计了较为详细系统的分类能力培养内容。通过卡通形象的演绎、互动形式的鼓励,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颜色、大小、形状、类别、多少等多种分类能力。作为紧贴孩子敏感期特性的产品,科学专业且十分系统。
2、拼图。在边边角角的拼凑中,孩子会慢慢养成对尖角、圆角等形状特点的认识,并逐渐形成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
3、积木。积木类似拼图,但也有不同。积木更加具体,孩子可以感觉到具体的形状特点。且有些积木带有颜色,因此对于孩子形状、色彩、大小等分类能力培养都有较好的益处。
4、彩笔。彩笔对于孩子的色彩分类有强烈的刺激。同时,孩子在涂画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理解,画出不同的色块形状,对于发散思维的开发也很不错哦!
图片来源于华盖
●如何培养宝宝的对应能力
所谓对应能力是指,明白“这个和这个是一样的”能力。或者说,明白“这个和这个是同一种类的”能力。
当孩子满1岁之后并能说话时,给他们读图画书,若是翻到有苹果的那一页,就把厨房里的苹果拿过来,让孩子比对着来理解真正的苹果和图画书上的苹果是一样的。若是孩子会说“一样的”,就经常一边让孩子看苹果一边说“一样的,一样的”。这便是对应能力。
随着对应能力一点点地提升,孩子能逐渐明白母鸡和小鸡、青蛙和蝌蚪等是母子关系;能分辨出郁金香的花、茎、叶,菊花的花、茎、叶;或者能弄清楚苹果和橘子同属水果类,胡萝卜和萝卜则是蔬菜类。
在培养完孩子的对应能力之后,接下来应该培养分类能力。在分类中,有“颜色的分类”、“形状的分类”、“区分男孩和女孩”、“区分水果和蔬菜”、“区分兽类和鸟类”等很多种类。
例如颜色的分类,红色纸和绿色纸各有五张,将它们按照红色的是红色类,绿色的是绿色类区分,这便是分类。
这时,孩子能明白“相同”和“不相同”是分类的基础。若是没有具备红色和绿色是不一样的概念的话,是无法进行分类的。
因此,分类能力的根本在于,让孩子明白“不一样即相异”,这是进行分类的第一步。
在五张红色纸上放一张绿纸,然后问孩子“哪个颜色是不一样的”。若是能正确回答出来,就表明已能正确地分类了。
然后,再换一种方式问“哪个不是同一种类的”、“哪个种类是有差别的”,能回答这些问题也很重要。
母亲也要知道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种类有差别”的含义,要让孩子去感受语言的差异。因为在幼儿园和小学入学考试时,孩子也会被这样问到,所以若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的。总之,来试着让孩子根据不同的提法回答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