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疹,是由小儿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在儿童中传染爆发几率比较高的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小儿麻疹不仅仅传染性极强,其并发症也特别多。因此患上了小儿麻疹对儿童的身体危害极大,治疗难度也大。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儿麻疹的治疗。
1、成药自疗法
荆防败毒散,每次1-3克,每日2次。
消疹散,每次1/2-1袋,每日2次。
小儿紫草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犀角透表丹,口服;1/2-1丸,日服2次。上药应用需根据使用说明或遵医嘱。
2、验方自疗法
葱白1大把、芫荽1大把,将药物水煎,用宁麻蘸汁五心及全身擦之即透。本方主治疹出不透,擦之有透疹外出之功效。
紫草、防风、桔梗、甘草各9克,水煎频频饮服。用于麻疹隐伏不出或出而速回。
地肤子6克、浮萍3克、蝉蜕3克、紫草10克,水煎频服。用于麻诊初起。
犀角3克、生地10克、桃仁6克、元参10克、黄芩6克,煎水30毫升,徐徐服之。用于麻疹初出未齐,收没太速。
连翘、银花、丹皮、元参、甘草梢、白芍、通草、桑叶、大青叶各3克,鲜石斛10克、鱼芦根10克,薄荷2克,犀角0.6克,水煎服,犀角磨细面,用药汁冲服。
3、饮食自疗法
公猪血10滴、冰片少许研细,纳猪血内,加水适量,1次服下。用于麻疹隐伏不出或出不透,其色紫黑暗淡,烦躁不安。
红萝卜50克、荸荠30克、甘蔗30克,煎汤,频频饮之。用于麻疹初期。
紫草茸、蜡梅花各适量,水煎作饮料。4、外治自疗法
阿魏0.2-0.4克,置于黑膏药中央,贴脐,1周取下。
柑子叶30克,炒焦研末,以米醋敷脐部。用于麻疹后气喘。
牵牛子15克、白矾30克、面粉少许,共研末醋调,敷于足底涌泉穴。
生杏仁、生桃仁、生栀子各10克。上药共研末,用少量鸡蛋清调糊状,敷于胸部。用于麻疹出疹后出现面赤身热,烦渴谵语,疹色赤紫而暗的患儿。
4、其他自疗法
熏洗法:
鲜芫荽150克,煎汤,擦洗全身,并内服少许。
芫荽、浮萍、西河柳、生麻黄各15克,水煎,用所产生的蒸气,熏患儿的全身,等药液稍凉后,再用药液洗患儿。
揉搓法:
向日葵盘3个,蒸熟取出,候温揉擦患儿胸背部。用于麻疹出疹后又突然隐没的患儿。
生葱3株,胡荽子3克,煎汤,入鸡蛋煮熟,乘蛋热揉搓患儿身上,蛋冷再煮再搓,连搓3-4遍,盖衣被取微汗,疹即透发。
小儿麻疹的爆发率高,并发症多,这些特点导致小儿麻疹的护理十分重要,如果护理得当,那么能够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可能不治而愈。小儿麻疹的护理就包括了忌食。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儿麻疹不能吃什么?
1、忌吃羊肉。羊肉为温补食品。《中药大辞典》中说:凡外感时邪者忌服。麻疹亦应属外感时邪之疾,为麻疹病毒性传染病,羊肉性热助火,故当忌食。
2、忌吃鸡蛋。孩子麻疹期间,本当清淡饮食为宜。鸡蛋补虚,《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动风阻气。《饮食须知》亦云:孩子患痘疹者,不惟忌食,禁嗅。所以,麻疹患儿,忌食为妥。
3、忌吃狗肉。狗肉为温补食品。麻疹期间只宜清淡饮食,忌吃温补食物。狗肉性温,食之易发热动火,生痰发渴,火热之症不宜服食。麻疹患儿必有发热,《本草纲目》又说:热病后食之,杀人。所以,无论在麻疹期或麻疹恢复间皆不宜食。
4、忌吃桂皮。桂皮又称肉桂,是常用的调味佐料。性大热,味辛甘,有补阳温里之功,但又有辛甘大热助火,燥烈耗阴动血之弊。所以,孩子麻疹发热期间,切勿服用桂皮之类的调料食品。
5、忌吃丁香。丁香为五香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性温,味辛,有助热上火之性。所以,《本草经疏》中指出:一切有火热症者忌之。尤其在孩子麻疹发热期,更不宜食用含有丁香的五香调味品。
6、忌吃人参。人参性温,味甘苦,为温补性强壮中药。孩子出麻疹,只宜吃清淡之物,或有透发麻疹作用的食品,不宜吃温补助热之物,尤其是人参之类性热助火,耗液伤阴之品,更应忌食。
此外,麻疹患儿还应当忌吃酸石榴、李子、梅子、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大蒜、韭菜、洋葱、马兰头、牛肉、鹿肉、肥肉、猪油、烤鸭、烤鹅、油条、糍粑、糯米饭、年糕、炒花生、炒瓜子、炒黄豆、黄芪、黄精、白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