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心思” 六大误区要了解

时间:2016-09-02    作者:秩名

  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孩子对父母的家庭教育不满意,80%的“问题少年”与不当家庭教育有关。家长们是否“心思”不够细腻而导致走进教育误区。

对孩子的教育“心思”

图片来源于华盖

  与孩子谈心

  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与孩子谈心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谈话的时机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创造。

  父母为孩子操心不如用心

  美国时代病:父母操心过度这导致孩子不能承受社会压力,放任式教育或许是良方 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几乎总是包办孩子的一切,导致一些子女长大后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现如今,美国的父母对子女过度操心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放纵和溺爱产生的不良后果让专家学者们十分忧心

  孩子的自尊心

  讽剌、挖苦孩子,对孩子冷漠和厌烦,孩子管教太严,有些家长认为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批评,人多势众,可以给孩子制造压力,促使他改掉缺点。殊不知,孩子和大人一样爱面子,这样做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实践表明: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的教育“心思”

图片来源于华盖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

  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变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坚持己见,医生便对孩子说:“你没病,你父亲有病。”

  惧怕心变代替心

  有个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装,母亲发现他忘记带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诉孩子,果然,孩子回来后说:“这次我冻得够呛,以后一定要记着多带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积累了经验。但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如此,孩子忘记带伞,他们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学校门口,结果,孩子老是不记着带伞,心想,反正父母会送来的。

  专家指出,不要因为惧怕孩子犯错,就去代替他干活。因为,犯错也是一笔财富。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