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乙肝患者在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会产生不良反应,下面是一些抗病毒衍生的副作用。
1、人体会出现流感样。尤其是应用干扰素的前几天明显,突出表现是发热、体温长升高可达40℃以上,以38~39℃最常见。一般在用药2-4小时开始出现发热,持续3-5个小时甚至更长。汗出烧退,病人带有流感样感觉,乏力、头晕、头痛、关节痛、咽喉痛。对生活、学习有一定影响,生活质量下降。
2、精神抑郁。治疗前如有精神抑郁倾向或性格内向的人轻易发展为抑郁型精神病,值得留意。
3、脱发,发生率较高。用药3个月后80%以上脱发。
拉米夫定也有抗病毒作用,且疗效明显,但最大的问题是,在使用拉米夫定半年到一年左右产生耐药、病情复发。且要求不能中断服药,由于此药半衰期较短,也就是说服药后10-15小时,药物在血中浓度会降低一半,故不可中断服药。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该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那么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看看答案吧!
虽然乙肝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的核心和实质,但是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现有的各种药物,只能起到有效的抑制病毒作用并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一旦停药,病毒复制有可能再度活跃,病情复发,因此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时间进行。通过有效的、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乙型肝炎进展到肝硬化,同时也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 在全球大规模的研究中,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患上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癌的风险都明显低于没有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乙肝抗病毒治疗当中的拉米夫定药物能够延缓疾病进展,减少了重要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在32个月(3年左右)持续治疗期间,拉米夫定治疗几乎使肝功能失代偿率减少一半,并且在减少肝癌的发生率方面有类似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