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凯歌拜一位诗人为师。
父亲的启蒙,老师的引导,凯歌第一次有了梦想——做一名优秀的诗人。
可是,诗人也要吃饭。
老师送给凯歌一台电脑,父亲奢侈地为他装了宽带,凯歌有了QQ、微信、微博和博客,并在第一条微博上发出了一封《一位残疾少年的求职信》。
一千五百字的求职信里,凯歌将自己短短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不卑不亢,并自信地将自己的优势陈述如下:能写诗歌,擅长网络推广,只要是用脚能做的工作我都能做,希望贵单位可以提供住宿,保底工资三千。
文末,附上了自己在接受一个公益组织采访时的视频。
然而,这封优秀的求职信在自己微博里数次推广后,就在网络上石沉大海。
求职未果,凯歌通过黔西的网友帮助,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并成为该组织在中建乡的负责人。
短短一年的义工生涯,凯歌以发起人的身份,多次帮助本地的学校、贫困生,联系外界的帮扶、赠书和捐款。
每每以负责人身份站在捐赠仪式主席台上,望着台下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孩子们,凯歌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来延续我未完的学业吧。
“这二十年我只能算是生而没有活。”做义工和写诗,成为某诗刊编委……这些都给凯歌带来前所未有的骄傲。
可惜,他只“活”了短短一年。
凯歌也曾有过爱情,尽管朦胧到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爱情。
遗书中提到的笔记本,是一个广东的女孩送给他的,夹在笔记本里的,还有两张女孩的独照。
凯歌的家人回忆,两人是在网上相识的,女孩十分钦慕凯歌的文采。
认识女孩之后,凯歌开始布置自己的房间,在墙上贴满了星星和蝴蝶模样的荧光贴纸,关了灯,破旧的小屋顿时繁星闪烁,彩蝶飞舞。
对女孩的爱,诚如他写给女孩的诗一样:假如我手脚健全,我要造出最高的云梯,摘下漫天的星星给你。
在家人看来,两人在网上相识相知的那段时间,是凯歌这一生最开心的时候。
尽管凯歌对女孩坦诚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但女孩还是趁着假期跋涉千里来看他。
那天,家里为女孩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因为凯歌只能吃力地坐在地上弯着腰用脚夹着筷子吃饭,女孩一直在一旁照顾凯歌,为他擦拭脸上的汗水。
吃过饭后,女孩把凯歌的父母叫到一旁,硬塞了四百块钱给他们,然后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