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华盖
●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脑瘫的康复训练,这些患儿约占到全部脑瘫患者的15%左右,在康复训练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事:
1.用手抓握动作训练以稳定不自主的动作。
2.如果异常体位变化不定,按痉挛型的目标做。
具体训练手法如下:
1、对比较固定的异常姿势进行破坏:
①矫正患儿骨盆及下肢的不对称姿势:
进行下肢的强制性屈曲(仰卧),以矫正骨盆及下肢的不对称性姿势:患儿仰卧,两侧下肢屈膝屈髋,训练者一手扶住一侧膝部,一手扶住后臀部,对体干的短缩进行牵拉并对骨盆的旋转姿势进行矫正。注意让骨盆向后下方回旋,尽可能减少腰部的过伸展和腰部肌肉的痉挛。患儿仰卧,两侧下肢屈膝屈髋,训练者身体紧贴患儿双足底,双手分别扶住患儿的骨盆和双下肢,让患儿的下半身向侧方旋转,改善骨盆的活动度。
②矫正患儿躯干的过伸展和上肢的异常姿势:
患儿仰卧位抱球姿势,头下垫软枕,头控制于正中位;训练者在帮助患儿保持对称性姿势的情况下,训练患儿上抬头部,诱发出头部的翻正反应;训练者帮助患儿将双上肢交叉放在对侧肩上,采用这种姿势抑制伸肌的痉挛,逐渐让患儿学习自己控制该姿势,然后让患儿在放松的状态下保持训练姿势;训练者双手交叉握住患儿双手,使患儿一侧上肢在体前保持伸展,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放在胸前。边保持该训练姿势边对患儿体干进行压迫,这样两侧姿势不断交替进行,以提高患儿体轴性旋转能力与头部的翻正反应能力;对患儿进行坐位对称性姿势保持训练、侧卧位对称性姿势训练及侧卧位睡眠。
2、抬头训练及头颈部稳定性训练:
①俯卧位:在楔形垫、训练床上训练,既可促进抬头又可诱发手支撑。
②盘腿端坐位,训练者跪于患儿背后,一手托患儿下颌,以手放于患儿头顶部往下稍用力压,可加强头颈部稳定性。
③采用按摩手法按摩颈部两侧及后颈部。
3、提高两上肢分离性、选择性的运动能力和两手的正常感觉,改善手功能:
①已出现抬头的患儿,可让其保持盘腿端坐位姿势,训练者用胸部抵在患儿后头部加压用力,使其颈肩稍前屈,这可提高颈立直及四肢中线位活动能力。
②对已能独坐的患儿,可固定一侧上肢,诱导另一侧上肢抓物或支撑,提高坐位平衡能力和上肢的分离运动。
③对出现手支撑的患儿,训练者可在肩部加压向下用力以加强上肢和肩部的稳定性。
④利用按摩球、算盘子训练两手的正常感觉,还可利用温度、软硬度不同的物体(如软毛刷、绒娃娃、沙等)进行感觉刺激训练。
⑤为防止身体躯干的短缩现象,让患儿将双上肢放在外旋上举的位置上。
4、提高骨盆带及两下肢的稳定性,增强腰背肌力,建立平衡功能:
①搭桥式练习:先练双侧下肢支撑,稳定性加强后改为一侧下肢支撑。
②跪位平衡练习:训练者在患儿骨盆处固定并向中向下加压以加强骨盆带稳定性,先腿跪,稳定性加强后单腿跪位练习,另加强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
③扶站练习: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处予以固定,可用立位促通板。
④利用平行杠、步行阶梯、助行器进行步行练习,条件是独站能完成和异常姿势已纠正。
当然,对于下肢内收交叉、尖足的患儿,我们必须先纠正内收交叉和尖足,才能练习独站和行走。
图片来源于华盖
●共济失调型
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训练,这类脑瘫在临床上相对前两种的发病率不算高,约占总数的5%左右,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三个方面:
1.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
2.稳定地站立和行走。
3.控制不稳定的抖动,尤其是双手。
具体训练手法如下:
1、运动训练:
据脑瘫病儿的临床分型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训练。
2、理学训练:
脑瘫患儿进行理疗,如电针、肌兴奋治疗仪、水疗、冷热敷等。主要目的是调节功能,缓解痉挛,刺激低下的肌张力,促进循环,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从而改善平衡和步态。
3、使用矫形器具训练:
在脑瘫患儿的训练中,支具的应用很重要,可使用足踝矫形支具,究竟选用何种矫形器,最好到专科医院请矫形师检查病人后再作决定。
4、合并症的训练:
合并癫痫者需控制癫痫的发作,并根据患儿情况矫治视觉、听觉、语言方面功能障碍,改善和发展认知功能。
5、作业疗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作业疗法更侧重于上肢机能和日常生活动作的掌握及智能的提高,病儿通过作业疗法可获得动作能力,并可预防由运动机能发育障碍所致继发的感觉障碍和促进全身心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