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家长们要区分清楚这两种疾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那么,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哪些。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们。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
溶血性黄疸具备较多的症状,每一症状说明的都是不同的表现,奶爸奶妈们要专心研读!
(1)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2)皮肤无瘙痒。
(3)有脾大。
(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7)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好几种,分别是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和药物疗法。其中光照疗法是最简单有效、经济实惠的一种疗法。换血疗法效果明显,但费用比较高,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一般用于重症的溶血性黄疸宝宝。
光照疗法:让宝宝躺在光疗箱内,将双眼、会阴和肛门遮盖,其余部分裸露在外。然后用单面光和双面光照射,持续照射2-48小时,但一般不超过4天,直至胆红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疗。
换血疗法:换血对医疗技术要求较高,并且不是每一个黄疸患者都适合换血疗法,而且这种疗法也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这种疗法主要用于重症的病理性黄疸患者。
药物疗法: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疗病理性黄疸,但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中药方面,以茵陈蒿汤为主。
▼溶血性黄疸原因
引起溶血性黄疸相对比较简单,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制: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间接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间接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