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在孪生子女中,单卵孪生子中若有1个患孤独症,另一个的患病率高达36%左右,而双卵孪生子中却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下面,随着育儿小编具体去了解一下儿童孤独症的小常识吧。
图片来源于华盖
●儿童孤独症常见以下行为特征
1、与周围人的情感交流受限,孤独症患儿不同程度地分不清亲人或陌生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望对方的脸,回避眼光的接触。喜欢独处,一人玩反而自在,缺乏同情心。
2、保持固定生活模式:对生活环境要求刻板,家具的移动,以至饮食起居的改变都会引起他们情绪变化,比如:发怒或恐慌,有些患儿严重得甚至连吃饭时坐的位置、碗和筷放在什么地方,甚至上厕所用哪个便池都不能改变。
3、言语障碍,儿童孤独症患者多言,但领会能力低,常用词不当。发音不正,发出怪腔怪调。
4、孤独症患儿常坐不住,活动过度,以脚尖走路。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习惯东张西望,或作伸颈、装相等怪异姿势。
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就可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1)对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严重影响社会性相互作用;
(2)语词性和非语词性交往和想象性活动严重减少;
(3)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严重约束生活活动。 通过治疗,可减少行为症状、促进发育,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游戏、拥抱、家庭、药物疗法等。
●引起儿童孤独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致病
通过对孪生子患病情况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孤独症有遗传因素作用的结论。人体中的部分染色体异常是孤独症的致病因素。类似7q、22q13和Xp等染色体和7、XYY、XY嵌合体这样的性染色体出现异常都会造成自闭症。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最容易导致罹患自闭症的染色体疾病主要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15q双倍体及苯丙酮尿症。
候选基因
最近科学家报出了一些容易诱发孤独症的候选基因,比如Clock、Prkcb1、Cntn4、Cntcap2、immune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ic、Pax6。而且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在中国的汉族自闭症病患里,其Nrp2的候选基因具有多态性遗传问题。
2.感染与免疫因素
如果孕妇受到了感染的话,宝宝得孤独症的概率很大。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了诸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水痘、疱疹和梅毒等疾病,宝宝有很大可能会患上孤独症。病毒侵袭后产生的抗体会和母体的营养物质一同从胎盘到达宝宝体内,对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服用过抗癫痫药物、精神反复受到刺激,或有酗酒史的话,也会增加宝宝患孤独症的可能。科学家曾经对此进行过动物实验,他们根据给怀孕的母鼠注射了一次高剂量的丙戊酸钠,待其生产后对后代进行观测。结果发现,幼鼠出现了类自闭症的行为。科学家还对怀孕的大鼠不停地进行冷冻,待其生产后检测其后代,发现它们患有自闭症的概率大大增加,并表现出了孤独症的行为特征。
图片来源于华盖
●儿童孤独症能治愈吗
1.没有根治方法
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症状都比较繁复,涉及多种领域和学科,截至目前医学界也没能发现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法。
2.改善病症
医生和家长所做的治疗、所进行的的努力,其实是在努力帮助自闭症宝宝缓解症状,使他们能够尽量像常人一样生活,适应社会、能够生存,并不能根治。但是即使是恢复较好的自闭症宝宝,在成年之后依然会保留一些自闭症症状,相比常人而言,他们在社交、交流、婚恋等方面依旧存在着障碍和困难。
3.终身疾病
孤独症属于终身疾病,需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才有机会取得较好的成效。家长和宝宝除了努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外,没有其他缓解症状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