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没主见的原因 让孩子摆脱没主见

时间:2016-07-01    作者:小鑫

  “没主见”,其实有很多时候是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的一种踌躇表现,但也可能是一种“无所谓”、“懈怠”的一种表现。同时,“没主见”也是各自标准不能一致的是“框定”。确定孩子为“没主见”,家长们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妈妈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事没有主见,想做什么都没有一个主意。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摆脱没主见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了解孩子没主见的原因 让孩子摆脱没主见

图片来源于华盖

●孩子没主见的原因:

  1. 家长的过于保护,不给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机会;

  2. 家长中某一方平时依赖性过强,物积给了孩子;

  3.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建议从不接纳;

  4. 权威型家长,经常批评孩子的建议,限制孩子的行为;

  5. 孩子缺乏自信,总是担心自己处理不好;

  6. 可供孩子依赖的条件很好,凡事都不愿意自己动脑筋;

  7. 孩子曾经因自作主张后遭到他人严厉的指责而不再表述自己观点;

  8. 孩子曾因主动尝试解决问题而遭遇巨大失败;

  9. 孩子主动性不足,遇事总是回避或本身就是惰性强;

  10. 孩子做事情顾虑太多,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了解孩子没主见的原因 让孩子摆脱没主见

图片来源于华盖

●让孩子摆脱没有主见:

  1.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决策权,逐步让他自己拿主意。比如,孩子晚上不肯上床睡觉时,父母可以对他说:“宝宝,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为你明天7点要起床,所以,你自己会在9点前上床睡觉,我相信你会自己注意时间。”

  当然,由于孩子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父母在支持孩子自己做主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度的限制与提醒。比如,父母可以如此问他:“你想要先听故事呢,还是先换上睡衣?”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更加能够保障他的生活不会}昆乱。

  2.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过程

  对于家里的大事、小事,父母都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决策过程,告诉孩子他是“小大人”,他的意见对于家庭很重要。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思考决策能力,又可密切亲子关系。

  3.让孩子参与同龄人集体讨论

  要想让孩子提高自主能力,可以让他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或者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帮助他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当然,对于孩子和同龄人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父母也不能不闻不问,一定要时常询问,同时对孩子的一些小决策给予指导。帮助他分析这个小决策的优劣,让他知道有些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之后才能够作决定,逐步地帮助孩子提高自主决策能力。

  4.让孩子信守承诺

  让孩子自己作决策,还要提醒他学会信守承诺,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比如说,孩子选择了晚上8:45上床睡觉,但时间到了,他仍不肯上床。这时,父母要严格地要求他:“宝宝,因为你今天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没有选择,一定要在8:30上床。”

  到了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父母必须照着昨天的说法做。即使出现了一些临时状况,比如刚好爷爷和奶奶来了,也要提醒他:“因为昨天你说话不算数,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来一个礼拜,你每天都要在8:30上床睡觉。”

  如果父母坚持这样做,那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还能培养他的诚信品格。

  5.勿抢孩子的“话头”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不要从大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不少家长在听孩子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孩子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总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打断孩子的发言。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失去信心。

  所以,如果孩子准备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首先要学会聆听。即使他词不达意,父母也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

  6.不要批评孩子的意见

  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在表达意见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但是无论这意见多么幼稚和错误,父母也不要给予批评、指责等负面评价。如果孩子总遭受这种挫败,久而久之,他就会不愿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终止此种尝试。

  父母应当明白: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犯错?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环节。要允许孩子犯错,积极引导他吸取经验,鼓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