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晚的迹象 家长应该如何教

时间:2016-08-02    作者:小鑫

  做父母的都希望听到宝宝蹦出第一声“妈妈”或“爸爸”来,其实宝宝出生时的哇哇大哭,就已经进入到说话模式了。通常情况下,宝宝长到2-3岁就能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是,有些宝宝却会出现一些反应慢,或是不会回应的现象,这时家长就要注意了。因此,下面就来了解宝宝说话晚的迹象有哪些?家长该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宝宝说话晚的迹象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说话晚的迹象

  一般情况下,孩子长到二三岁就能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四岁时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的口语了,到五岁以后能较清楚地复述听过的故事大意、看图说话或自己编简单的故事。正常情况下,发育晚的孩子与发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个月的差异,超过这个时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4个月大时:不会模仿爸爸、妈妈发出的声音。

  6个月大时:不会笑或大声叫。

  8—9个月大时:不会用声音吸引你的注意力;还没开始咿呀学语。

  满10个月时:对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不懂怎么让你知道他是高兴还是烦躁。

  满12个月时:不会做挥手、摇头之类的肢体语言;还不能发出一两个声母(比如p、b等);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知该怎么与你交流。

  满15个月时:不明白“不行”和“再见”之类的词,也不做反应;会做的肢体语言(比如摆手、指东西等)还不到6种;会说的词不足1—3个。

  满18个月时:连6—10个词都不会说;还不会用手指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天空飞过的小鸟或飞机。

  满20个月大时:会说的声母还不足6个。

  21个月时:不会回应简单的指令:不会假装和娃娃或自己玩(比如给自己梳头、给娃娃喂饭等)。

  满24个月时:不会把两个词连在一起;不知道常见家庭用具(比如牙刷、电话、筷子等)的功能;不会模仿别人的动作或学别人说话;不会按照要求指出身体部位。

  满30个月时:即使自己家里的人也没人能明白他;不会说简单的句子,不会问问题,也不能让陌生人明白自己。

  满3岁时:不会说短语;听不懂简短的指令;对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兴趣;和爸爸或妈妈分开时特别困难。

  满3岁半时:经常不能把话说完整(比如不会说“回家”,只会说“回”)。

  满4岁时:说话还经常结巴,基本上还是不能让别人完全听懂他说的话。

宝宝说话晚的迹象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第一.尽早“对话”

  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第二.使用“妈妈语”

  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

  第三.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第四.成为“朗读者”

  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