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针 注意4种不宜打针的情况

时间:2016-09-08    作者:小鑫

  宝宝从出生后至12岁都要打针,也就是常说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那么宝宝打针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宝宝打针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打针要注意什么

  首先宝宝要保证是在健康状态,不能在感冒时打预防针;要主动向医生介绍孩子的情况,包括打过什么针,对什么药过敏,生过什么病,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不负责任的医生是不会主动询问的。

  最好给宝宝建立一个药历,类似于病历的,一直保存着,从小到大,很有用的。还有,不要怕麻烦,去正规的医院。打完针后不要马上离开,待儿童稳定后无不良反应再回家,回家后要及时洗手,不要洗澡,以免碰到针眼。

  宝宝打针前需注意:

  1.接种疫苗前一周要精心照顾宝宝,减少感冒等不适的症状。

  2.如果宝宝有不适症状,等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3.接种疫苗前对医生如实回答婴儿的情况。

  4.接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前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热水。

宝宝打针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打针后需注意:

  1.接种后在医院或防疫站观察15~30分钟。

  2.注射疫苗当天不要洗澡。

  3.疫苗都有抗原,要预防婴儿发烧,给婴儿多喝白开水。

  4.一些加入吸附剂的疫苗容易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家长可用热毛巾对红肿的地方进行热敷。

  5.接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后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热水。

  6.密切关注宝宝,看有无异常发烧,注射地方有无异常反应。

  宝宝打针后偶尔也会引起一些反应,常见反应有发热,体温上升到38~39℃、恶心、呕吐、皮疹、头痛、胃口差、精神萎靡、腹泻和哭吵等,局部的反应有局部红晕、红肿、荨麻疹、过敏性皮疹、紫癜、无菌性脓痒、搔痒等,有反应的宝宝应休息、多喝开水,热度高于38℃可服一些退热片,一般全身反应在3~4天可以恢复正常。个别婴儿热度高于40℃或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应送医院紧急处理,并在下次接种时向医生说明上次接种后的反应情况。接种后的2~3天里应该避免剧烈活动,要留心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如接种卡介苗的宝宝,在随后的2~3周到2~3个月中,注射部位会有脓包鼓起,当它破裂后,只要用消毒棉签将脓液擦拭掉就可以了。

宝宝打针

图片来源于华盖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况是不宜打针的,否则可能会出现严重反应。这些情况是:

  1.在接种的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宝宝。应该在治愈这些病之后再接种。

  2.正在发烧、体温超过37.5℃的宝宝。首先应查明发烧的原因,治愈后再接种。因为打针会出现体温升高的反应,加重发烧的病情;另外,若是患传染病引起的发烧,接种疫苗还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此外,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正在恢复期的宝宝也应缓期接种防疫针。

  3.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的宝宝也不宜接种。因为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体质往往较差,对接种疫苗引起的轻度反应承受不住。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症的儿童血脑屏障作用差,也不宜接种疫苗。

  4.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宝宝以及有过敏体质及喘哮、麻疹、接种疫苗曾发生过敏的宝宝不宜接种。因为疫苗中含有极其微量的过敏源,会给体质过敏的宝宝带来危害。

  同时,做父母的应该明白,打预防针,吃预防药,并不等于保险了,平时应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使你的婴儿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