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新手麻麻必知

时间:2016-12-13    作者:小鑫

  想必很多新手的父母都不知道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下原因与治疗。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造成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

  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症状一: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大母乳性黄疸便为黄色,大便颜色正常。

  症状二:肝、脾不大。

  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 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

  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母乳性黄疸如何预防

  孕母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破损感染。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