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与你详细说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时间:2017-01-06    作者:小鑫

  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理论上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小肠末端和大肠起始部,也就是说小肠和大肠连接的部位。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那么,关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各位家长,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小编与你详细说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慢性肠套叠:除急性肠套叠外,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息肉、肿瘤等有关。

小编与你详细说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疾病治疗

  小儿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均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个月以下婴儿肠套叠和诊断性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80mmHg。

  禁忌证:

  ①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

  ②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

  ③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

  ④小肠型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此法是小儿外科与放射线科医师密切合作完成。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

小编与你详细说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灌肠证实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后,还需作如下观察:

  ①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

  ②患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

  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

  ④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2)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结肠穿孔,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

  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

  ①非手术疗法禁忌症的病例;

  ②应用非手术疗法复位失败的病例;

  ③小肠套叠;

  ④继发性肠套叠。

  (2)肠套叠手术复位术

  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用麦氏切口。

  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如复位困难时,可用温盐水纱布热敷后,再作复位。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