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风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常常发生在1至5岁的小宝宝身上,治疗小儿惊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就有一种针灸疗法,那么这种疗法是怎样的呢?一起往下看文章,小编会你讲解。
小儿惊风的针灸疗法
1.体针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均采用中强刺激手法。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强刺激。
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由外感六淫,内积痰热,或突然受到惊恐而引起。引起四肢抽搐、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和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证,又称惊厥,俗称抽风。中医针灸疗法将其辩证治疗。
1.内蕴痰热
症状和体征: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以及痰多等症,继之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厚而腻,脉弦滑。
征候分析:纳呆呕吐,腹痛便秘,均为伤食之主症。乳食郁结于肠胃,谷反为滞,气机不利,故腹部胀满、呼吸气粗。痰热上空月!动肝风,故神昏痉厥。
治法:清热涤痰,开窍熄风。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水沟 中脘 丰隆 神门 太冲 四缝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着,加顿车、合谷。腹胀便秘者,加夫拒、气海、大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四缝三校针点刺,挤出少量粘液。
方义:水沟为督脉穴,督脉通于脑,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中院、丰隆导滞化痰。神门、太冲分别为心经、肝经之原穴,两穴相配可清心泻肝、镇惊熄风。
2.外感时邪
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冬春季节,起病急,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继之则惊厥,苔薄黄,脉浮数。
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故发热。风邪上犹则头痛,袭肺则咳嗽流涕。肺热上熏咽喉,故咽红。热甚动风,故烦躁惊厥。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邪气在表之象。
治法:流风清热,熄风镇惊。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大椎 十二井穴 曲池 合谷 太冲
随证配穴:头痛甚者,加太阳。呕吐者,加中院、内关。牙关紧闭者,加顿车。
刺灸方法:外用泻法。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取十二井穴点制出血,以泻邪热。大椎、曲池解表退热。合谷、太冲两穴合用,谓之四关穴,可平肝熄风,开窍镇惊。
3.暴受惊恐
症状和体征:面色时青时赤,偶有发热,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醒后啼哭,惊惕频作,甚则逢厥,苔薄白,脉沉细。
征候分析:小儿神怯胆虚,骤受惊吓,气血逆乱,故面包时青时赤。惊则伤神,故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惊惕频作,甚则痉厥。
治法:镇惊安神。以督脉、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前顶 印堂 神门 涌泉
随证配穴:惊风不止或昏睡不醒者,加水沟。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前顶为督脉穴,印堂为经外奇穴,两穴有镇惊作用,善治惊风。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涌泉为肾经井穴,有熄风止痉作用。
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和特点
1 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2)颅外感染: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
1)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2)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 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如产伤、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颅脑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幕上、大脑半球的肿瘤、囊肿或血肿等。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疾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包括:
①水电解质紊乱
②肝、肾衰竭和Reye综合征
③遗传代谢性疾病
④中毒
看完以上文章的你,是否已经对小儿惊风的针灸疗法有所了解,如果妈妈发现宝宝出现小儿惊风的症状了,不妨带宝宝到医院,让医生进行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