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宝宝发热的常见疾病又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各位妈妈分享一篇关于小儿发热的常见疾病文章,你会知道答案。
小儿发热的常见疾病
二周以上的体温升高为长期发热。反复发作或迁延的发热应首先考虑各种感染如泌尿道感染、中耳感染、肝胆感染、结核感染、风湿热、肠道病毒所致感染、骨髓炎、肝脓肿、败血症等。(在新生儿或经过免疫掏治疗的患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表现,如脾大、中性血细胸增高)以及霉菌病等。幼儿长期发热可由于神经母细胞瘤引起。
此外,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或鼻窦炎往往引起长期低热,应加注意;在流行地区,应考虑伤寒、副伤寒、布鲁氏菌病、疟疾、血吸虫病、肺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旋毛虫病等。
长期发热的少见病应想到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病、红斑狼疮、皮肌炎,还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发热可分为四类热型(均以腋下体温为标准):
①低热:小于38℃。
②中热:38℃-39℃。
③高热:39℃-41℃。
④极热:大于41℃。
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越差原因是中枢神经功能差,体表现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良,尤其新生儿、早产儿皮下脂肪较薄,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弱,体温极易引起波动。由于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力较好而表现反应不多,如小婴儿感冒时体温可突然升高达40℃左右,而小儿表现的一般情况可较好,热退后恢复亦较快。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突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往往反映有较长严重疾病发生,若发热2周以上或反复体温升高时,则要求家长到医院认真查明原因,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发热有那些原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与非感染两方面:
1、 感染性
一般认为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发热而刺激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增强白细胞内本科活力以及肝脏解毒作用等,以抵抗疾病对人体侵袭,促进康复。但体质虚弱的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患儿,虽有严重感染,可无发热反应,说明防御力较差。
2、 非感染性
除感染外,下列情况也可引起高热或低热:
①组织破坏或坏死时,体内蛋白代谢异常增加而产热过多;或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物可成为“致热物质”(致热原),如癌肿,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胸腔或腹腔血液的吸收,均可引致发热。
②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循环量减少而致散热障碍,因而体温升高。但如发生循环衰竭,则正常代谢停滞而产热过少,又可因见体温过低。
③肌肉运动过强如剧烈运动、严重惊厥或癫痫大发作后,体温可升高。一般在下午活动后,正常儿童肛温可达38℃,并不少见。
④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可致发热,见于体温中枢尚未完善的弱小婴儿,颅内损伤(如出血或肿物)的患儿以及中暑的儿童。
⑤生物制品如血清、菌苗等均为高分子异体蛋白也可致发热。
⑥内分泌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也可致体温增高。
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高热时还能影响消化功能主要是降低消化酶活力,可致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氧消耗增加,产热过多,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速约12次/分,表皮血管扩张,而加重心血管负担。
③高热可增高颅内压,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多8%,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热惊厥或高度掏出现谵语、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
④高热时消化道高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⑤持续高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对高热及极热应适时采取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等措施。
看完以上文章的妈妈,是否已经对小儿发热的常见疾病有所了解,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宝宝更容易发热,为了避免宝宝发热,妈妈不要在夏天的中午带宝宝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