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常备药有哪些 宝宝用药必备介绍

时间:2016-06-22    作者:小鑫

       宝宝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们都会和慌乱,不知道该给宝宝用什么药,更怕用错药。对于我们呵护在手心的宝宝来说,用药问题可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们,在用药方面更需要谨慎。那么,问题来了,宝宝常备药有哪些呢?爸爸妈妈们选购哪些常备药更适合呢?为了宝宝们的用药安全,爸爸妈妈们都跟随小编的步伐来了解下宝宝的常备药有哪些吧。

宝宝常备药必备篇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常备药有哪些

       轻微感冒、消化不良:珠珀猴枣散(香港保和堂),效果真的不错。现在宝宝得轻微感冒,给他多喝葱白水、吃牛磺酸颗粒(儿研所的)、小儿感冒颗粒(同仁堂);消化不良、积食、舌苔厚,就吃王氏保赤丸(常备药)。这个药的疗效也特别明显。丸粒非常小,混在辅食里,很容易就吃下去了。一般将它作为宝宝的常备药。每个月的月初和月中吃,连续吃三天(建议:连续吃不要超过三天),每天吃一次。一般宝宝六个月前,每次吃5 粒,六个月以后,每增加一个月就多增加1粒。

        感冒伴咳嗽: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效果明显;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神威药业),效果不错;

        感冒带流涕、咳嗽、喷嚏:小儿宝泰康;馥感琳口服液(儿研所常开),巨苦;效果都还可以;

        病毒性感冒:新博林;具体效果怎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止咳、怯痰:神奇止咳露,对怯痰效果明显。但孩子每次怯痰的时候,都特别容易呕吐。

       发烧:恬倩(38.3度以上用),效果明显;38.3度以下,用物理方法退烧:如酒精擦拭;退烧贴;个人觉得贝亲的不错,就是有时侯,贴不住,小孩不老实,总将它从额头上扯下来。

        腹泻:轻微的用妈咪爱;严重的用思密达;非感染性腹泻:脾可欣,效果明显;既可治腹泻,也可调脾胃;有些父母给孩子买法国合生元,个人觉得效果一般;此产品性价比太高,不实惠。如果爸爸妈妈们不愿意给宝宝吃药,也可以适当喂点酸奶,效果蛮好的。如果宝宝以前没喝过酸奶,那就得每次少量的添加,慢慢来,看宝宝有无不良反应;若没有,再继续添加。

宝宝常备药升级篇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常备药升级篇

       炎症:吃阿莫西林和希刻劳(苏州礼来药厂)。个人觉得,最好先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孕妇也可以用的),其次再用希刻劳,希刻劳是头苞类抗生素,级别比阿要高。吃药能好的,就不要用注射,打点滴。因为注射虽然见效快,但用药量大,药力强,副作用大。

       湿疹:肤乐霜(儿研所的)、尤卓尔;效果都不错,且副作用小;个人觉得尤”的疗效比肤”还要好。其实湿疹不治,自然也会好的,就是孩子比较痛苦;当然,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毕竟这些药都是激素类,有一定的副作用。轻微湿疹,可以用郁美净儿童霜,就是1元或者1.5元/袋的那种、粉红色包装。

       咳嗽、咽喉炎:小儿咽扁冲剂(效果好,但特苦,孩子不爱吃,吃了容易拉稀);金果饮(儿研所自配的)。

宝宝禁用药物清单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禁用药物清单

        宝宝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在药物使用上,小婴儿不同于年长儿,更不同于成年人。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有的家长认为小儿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

       小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从对药物的反应、代谢、药物作用的器官、副作用、对药物的耐受性等等都有其特点,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等对小儿都有不同的危害。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

      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

      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

      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5、一些感冒药小儿也不能随便服用,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6、还有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7、风油精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但小儿很容易把其弄到眼睛里或口中。

       宝宝有其特殊的一面,给孩子使用药物最好请教医务人员,即使是曾经用过的药,这次有与上次相同的症状服用时也要小心。因为在您看来相同,可宝宝却患的是不同的病。宝宝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前期都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却能从一般中鉴别出不同点,及时发现其他病症。因为您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孩子有什么感觉您是不知道的。

        成年人可通过自己的感觉,初步鉴别出自己这次患病与以往是否一样,是重还是轻,可以说儿科是哑科,即使小儿会叙述,也大多不够准确。虽然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也很难成为孩子的疾病专家。有病看医生,这是儿科的特点,而且不但要看,还要勤看——宝宝病情变化较快,可以小时计算疾病的变化。

       非处方药是自疗药,宝宝在使用非处方药时,缺乏自疗这个环节,仍然是他”疗,他”疗就要慎之又慎。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