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里育儿小编仅就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一些简单分析。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在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依恋期。前依恋期即出生至2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刚出生时,他们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他似乎懂得,大人绝不会对他们的哭置之不理,肯定会与他们进行接触。随后,他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与大人进行交流。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人没什么选择性,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
对新生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母亲是否能够敏锐而且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做出反应,是否能积极地同她的小宝宝接触,是否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安慰,是否能在拥抱她的小宝宝时更小心体贴,是否能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这种母子依恋的形成。
新生儿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几乎是同等程度的,尽管通常是母亲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但母亲和父亲在同宝宝的关系上有一些区别,父亲通常更充满活力,母亲则更温柔而且语言更多一些。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父母在宝宝出生后的6~18个月中,增加与他亲密接触的机会。即使是短暂的爱抚、拥抱、亲吻都可以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爱。如果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长时间地让保姆或爷爷奶奶带宝宝,自然会错失良机。
因此,在宝宝形成情感依恋的关键时期,父母应付出更多的观注、照料和教导。有时宝宝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父母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与耐心。有些家长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随着自己的情绪而定。这会使宝宝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对父母缺乏信任。因此,当宝宝哭闹、拍打、咿呀呓语的时候,父母应拿出足够的耐心,充分理解宝宝的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
图片来源于华盖
●宝宝的依恋不能过
宝宝对妈妈有一种天生的依恋,这种依恋来自于宝宝对妈妈的信任和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安全感。宝宝有依恋妈妈的情况无可厚非,但是要考虑到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对于宝宝的这种依恋情节要有意地预防,防止宝宝过度依恋。
1、过分宠爱
宝宝在妈妈的眼里胜过了一切,有时候这种信息给妈妈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要满足宝宝的一些要求。不仅给宝宝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满足宝宝的不合理要求,过分的宠爱宝宝,让宝宝离不开妈妈的怀抱。
2、身体接触
从宝宝出生开始,和妈妈身体接触的时间是最多的,妈妈也喜欢拥抱、亲吻宝宝,而宝宝会从妈妈的这些行为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些都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对妈妈的依赖。
3、过度保护
妈妈总希望能将最好的给宝宝,总想将宝宝保护得好好的,但这种保护如果过度了,也会让宝宝产生一种安逸的想法,更加的依恋妈妈,不愿离开妈妈温暖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