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在成长初期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爸妈很难了解到婴儿的状态,对此给婴儿量身高和体重都是一种很好的观察婴儿生长情况的方法,通过婴儿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能够尽早发现婴儿潜藏的“不对劲”,那么婴儿身高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图片来源于华盖
▼婴儿身高的测量方法
测量婴儿身高,最好由两个人进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婴儿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婴儿头顶的最高点,至足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婴儿身高。
道具:两本厚重、不易移动的书(如字典)和一把卷尺。
方法:在婴儿熟睡时,把一本书轻轻抵住婴儿的头;然后将婴儿的身体放平直,在用一只手按直婴儿的同时,另一只手将另一本书抵在婴儿的脚掌后;最后把两本书都立稳后,将婴儿轻轻移开。这时两本书的距离就是婴儿的身高了。
温馨提醒:无需天天为婴儿测量身高,两三周测量一次即可。
发育规律:
1岁以内婴儿身高增长很快,前3个月每月可增长3.0~3.5厘米,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婴儿期平均每月身高增长2~3厘米。前半年大约可增长约16厘米,后半年的增长8~9厘米。
1周岁时身高约在75厘米左右,约为出生时的1.5倍。婴儿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每个婴儿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养育环境不同,相互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另外,身高增长速度在四季也不相同,春季万物生长,婴儿的生长激素也分泌的比较多,因此身高增长最快的是五月份,而十月份则长得最慢。 所以,每年四五月份是婴儿身高增长的最佳时间,爸妈要把握好婴儿的生长高峰期。
图片来源于华盖
▼婴儿身体矮小的原因
在婴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引起生长延迟或障碍,最终导致身体矮小的,称为矮小症,发病率大约为1%。假如婴儿身高比同年纪、同性别健康儿低于30%以上或在同龄儿均匀值2个标准差或第三个百分位以下,就是患上了矮小症。
一、家族性遗传
婴儿的生长速度正常,骨龄也正常,矮小情况不严重,只是父母的身高偏矮,这属于家族遗传性身矮。
二、低体重儿生长缓慢
低体重儿即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克,无家族矮小史,也没有内分泌异常的情况,生长速度在正常低值范围内,骨龄正常或落后。他们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但有生长激素分泌节律的改变。
三、疾病或营养缺乏
如严重营养不良,慢性心肝肾疾病,婴儿期慢性腹泻等。这类婴儿矮小并不严重,内分泌检查生长激素也不低,在调整营养、治疗疾病后,身高和骨龄将有机会进入正常范围。
内分泌对身高的影响也很大,生长激素缺少、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等原因都可使孩子长不高。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养分不良、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可导致机体代谢障碍,也可引起身体矮小。
四、精神因素
家庭环境的不理想,或者缺少母亲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引起婴儿身材过矮,这在国外称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
五、垂体性侏儒
这是由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罹患垂体性侏儒的男女比例约为3:1,2~4岁时会发现明显的生长落后,生长速度每年小于4厘米以下,不过这样的婴儿肢体还比较匀称,只是面容幼稚、腹部脂肪堆积,这是这种疾病的典型表现。此外,骨龄延迟常与身高龄相符,出牙、换牙延迟,智力正常。
温馨提醒:发现婴儿有矮小症征兆时,应尽早诊断治疗,将不良影响减到最低。
图片来源于华盖
▼婴儿身体矮小的解决方法
经明确诊断,有疾病的婴儿应直接转向专科门诊治疗。而在排除各种疾病后,对于正常儿童和单纯矮小婴儿,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方法一:定期体检,观察身高增长速度
1岁内每3个月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的婴儿就可以排除矮小情况。骨龄则一年复查一次。
方法二:采取正确喂养和护理方法
对于单纯矮小的婴儿,在养护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如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格锻炼与户外阳光照射等,以促进其生长。同时要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但不可以因为婴儿身高矮就给婴儿吃大量的补品,特别是人参蜂王浆等一些给老人、妇女吃的补品,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激素等,可能刺激婴儿提早发育成熟,造成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