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家长须及时纠正

时间:2016-11-24    作者:小鑫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家长们清楚吗?在宝宝和孩子们玩的很好的时候,突然把小伙伴们推到地上,不仅惹他哭了,还抢了他的玩具,小编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那么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下面是起跑线育儿网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家长须及时纠正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

  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比如,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

▎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挫折。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宝宝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努力尝试仍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一个人玩得正高兴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行为来对付小朋友。

  2、得不到关注。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人或小伙伴的关注,也会引起他发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宝宝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

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3、获得“成就感”。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成就感”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就可能会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让同伴惧怕,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就感”。

▎如何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

  1、倾听宝宝,理解宝宝想要什么。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以发现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应把焦点放在“宝宝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探究“宝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行为。

  2、冷处理。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家长绝不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1、别出手打宝宝。告诉宝宝不使用暴力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别用暴力来控制宝宝的行为,不论宝宝犯了何种过错,父母动手打他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效益的手段。

  2、别制造宝宝的罪恶感。宝宝有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能这样大声嚷嚷:“你让那小朋友受伤了。”这种说法或许有立即的效果,能让宝宝马上变得畏缩、安静,但同时也严重伤害到宝宝的自尊,让他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