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感的预防 三大要点

时间:2016-06-28    作者:小鑫

  你是不是发觉宝宝最近尿尿总有一些不正常的迹象?那你可得留意了,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尿路感染的好发人群,甚至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小儿的泌尿道感染跟成人不同,先从症状来说,成人泌尿道感染可能会有频尿、解尿疼痛、尿急或是腰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婴幼儿上并不会出现。那么,什么是小儿尿感?小儿尿感有哪些症状?小儿尿感如何预防?

小儿尿感

图片来源于华盖

  ●什么是小儿尿感

  泌尿系感染(ru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感,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感。症状上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

  ●小儿尿感症状

  一、特点:

  婴幼儿期排尿症状多不明显,易误诊。

  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局部排尿症状明显,易诊断。

  二、临床表现:

  1、急忙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

  (1)新生儿期:

  原因:多为血行感染。

  症状:

  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

  多出现体重增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可有抽风、嗜睡、黄疸的症状。

  注意事项:局部排尿症状不明显,因此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及早作尿常规检查及悄、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2)婴幼儿期:

  症状:

  以全身症状为主,如轻咳、发热、反复腹泻等。

  尿急、尿频、尿痛等排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偶可出现黄疸。

  注意事项:小儿排尿悄频,排尿时哭闹,或出现顽固性尿布疹,应考虑本病。

  (3)儿童期:

  上尿路感染:为肾盂肾炎。

  症状:

  全身症状较明显,表现为寒战、发热、全身不适,可伴腰痛及肾区扣击痛、排尿刺激症状。可有血尿,但蛋白尿及水肿多不明显。

  特点:一般不影响肾功能。如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或有尿路梗阻、畸形等其它因素者可转为慢性。

  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

  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可有终末血尿及遗尿。

  2、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

  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

  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消瘦、乏力、腰酸、进行性贫血等。脓尿及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

  对于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或悄有尿返流者,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

  三、注意事项

  凡已确认为本病者,应进一步明确是初次感染还是复发,是上尿路还是下尿路感染,是否存在尿路结构异常。小儿尿感定位多较困难可参考临床症状、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进行鉴别。

小儿尿感

图片来源于华盖

  ●小儿尿感的预防

  一、致病菌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

  在首发的原发性尿感病例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约占60%~80%。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及副大肠杆菌等。少数为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偶由病毒、支原体或真菌引起。

  大肠杆菌:所有年龄的女孩,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新生儿,1岁以下的男孩的主要的致病菌。

  变形杆菌:1岁以上男孩的主要致病菌。

  白色葡萄球菌:常见于10~16岁的女孩。

  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于新生儿。

  二、感染途径

  1、上行性感染:

  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通道:膀胱输尿管反流。

  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杆菌。

  特点:最主要的泌尿道感染途径。多见于女孩。

  2、血源性感染:经血源途径侵袭尿道

  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特点:多出现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脓疱病、肺炎、败血症病程中。

  4、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结肠内的细菌和盆腔感染,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5、尿路器械检查。

  三、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复杂,是患者内在因素与细菌致病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患者内在因素:

  1、生理特点:

  婴儿尿布、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引起上行感染。特别是尿道短的女孩。

  小婴儿机体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导致下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

  先天畸形较成人多见。

  尿路梗阻:可由神经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

  3、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简称尿返流):

  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

  原因:婴幼儿膀胱壁内走行的输尿管短,排尿时关闭不完全而致返流,而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

  危害:形成反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返流的程度与肾脏瘢痕成正比。

  4、其他疾病引起:

  分泌型IgA的产生存在缺陷:尿中分泌型IgA浓度减低,增加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会。

  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高钙血症、高血压、镰刀状细胞贫血者,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发病率可增高。

  5、致病菌因素:

  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细菌粘附于尿道上皮细胞(定植),使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