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发现小儿总是动不动就上厕所,但通常都是很快就回来,并没有过多的尿量,仅仅只是上厕所次数变多,忍都忍不住的话,家长们就要考虑小儿是不是患上了小儿神经性尿频,对此家长们一定不能过于心急,不能为了帮小儿克服尿意而强制不让他们上厕所,这样不但不利于小儿康复,还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那么该如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呢?让育儿小编来解释吧。
图片来源于华盖
●什么是小儿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4-5岁多见,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尿常规检查正常,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每天6-8次 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每次排尿量可以很少,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加重。
其实,神经性尿频症的患儿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诱发本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而且这一功能最脆弱最易受损,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再加上膀胱括约肌的功能相对低下,一旦发生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尿频。
另一方面,小儿在生活中经常受到惊吓或精神紧张,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例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刚入托的小儿,入学心理准备不足;被寄养给他人抚养;父母突然分离、亲人死亡;害怕打针和考试;或对某种动物的惧怕等。这些都可能使小儿精神紧张、焦虑,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发生障碍,结果表现出小便次数增多。
当然,除此两方面的原因外,还应询问小儿近期有无增加液体的摄入量和应用利尿药物,如咖啡因、茶碱类利尿剂等,因为摄入量增加和使用利尿剂也可引起日间尿频。
图片来源于华盖
●如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
1.进行心理疏导
家长应反复告诉患儿,他们是健康的,尿频症状很快会改善,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因素,并鼓励患儿说出内心烦恼的事情。家长对患儿要耐心,不要打骂或训斥。幼托机构对新入托、新入园的小儿要多组织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转移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对患儿要多理解,不可强行不让去小便,而是多加安慰,使患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活动上去。
2.适当鼓励患儿
家长应教会和鼓励患儿将两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并记录每天两次排尿间隙的最长时间。当患儿有进步时马上适当给予奖励。鼓励将会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大部分患儿在治疗后数日内会神奇般地被治愈。
3.必要时行药物治疗
使用阿托品使膀胱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以此增加膀胱的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
给神经性尿频患儿使用氯丙咪嗪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比阿托品小,对膀胱也有类似作用。
●小儿正常排尿次数和排尿量
1.小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排尿,但有的小儿也可延迟到生后36小时左右才排尿。最初几天小儿因摄入量很少每天仅排尿4-5次,1周后随着摄入量增多每天排尿20-25次,1岁后排尿次数逐渐减至15-16次,学龄前和学龄期排尿次数约为6-7次。
2.小儿每天的排尿量可因饮水量、气温变化而出现波动。3岁前每天尿量少于200ml、学龄前少于300ml、学龄儿少于400ml时为少尿,只有30-50ml为无尿,可能是体内失水或患有肾炎及肾功能衰竭。当每天尿量多于2000ml时为多尿,可能体内患有肾小管疾病、尿崩症、糖尿病等疾病。
注意:
正常情况下小儿的尿液是淡黄、透明的,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能出现白色结晶沉淀,并尿液变得浑浊,但在加热后就可溶解。小儿尿液的pH值为5-7(除了出生最初几天呈酸性)。尿蛋白和尿糖正常定性为阴性。如果尿蛋白定性有一个以上“+”,或尿糖定性是阳性属于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