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又称VD缺乏性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点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那么,各位家长,关于佝偻病症状,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佝偻病症状
佝偻病症状
佝偻病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处于3~18个月的宝宝。初期表现多以精神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急躁不安、睡眠浅、容易发脾气、多汗引起的枕秃现象。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骨骼变形,甚至畸形。
1岁以内的婴儿
最初,3—6个月时,患儿会出现颅骨变薄、前囟边缘软的情况。在患儿额骨以及顶骨中部的位置会出现逐渐变厚的现象,如果用手摸,在骨缝周围会有“乒乓球”似的触觉。待宝宝7、8个月大时,头围增长较为正常,头呈“方颅”状。在胸廓肋骨和肋软骨交界的地方,骨骼呈圆形串珠突起状,一般被称为“肋串珠”,甚至会出现胸骨前突和肋缘外翻情况;如果是症状严重的宝宝,其手腕以及足踝等部位会呈现钝圆形环状隆起状。
1岁左右的儿童
患儿的胸骨和附近的软骨会呈现“鸡胸样”,更为严重时,在患儿的胸廓下沿处会形成水平凹陷,通常称之为肋膈沟或郝氏沟。
大于1岁的儿童
患儿可能会出现前囟门过大而且闭合延迟等情况。在行走的时候,宝宝的两腿会偏向内侧或者外侧弯曲,呈现“O”形或者“X”形。同时孩子也可能出现长牙时间推迟,容易形成蛀牙等情况。
佝偻病的病因
1.摄入VD量不足
孩子生长发育所摄入的VD(外源性),大多来自于食物。在通常情况下,食物中的VD含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母亲喂养不当,就更容易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
佝偻病症状
2.阳光(紫外线)不足
紫外线照射为孩子获得充足VD3(内源性)的重要途径。充足的室外活动,使得孩子的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从而获得足够的VD3。而由于存在城市高楼遮挡、空气环境污染等情况,也使得部分家长不愿意待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导致孩子整日闭门不出。
3.生长发育速度过快
由于宝宝生长发育过快,其体内的VD含量不足以供给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宝宝患佝偻病几率加大。相对于正常的孩子而言,早产儿、双胞胎、患有疾病的孩子更易患佝偻病。
4.慢性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如果宝宝患有慢性疾病等症状,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可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从而导致佝偻病。
5.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
母乳中所含的Ca、P比为2:1,宝宝摄入营养更易吸收;而牛奶中因磷含量过高,反而不易被宝宝吸收。所以,采用牛奶喂养的宝宝其患佝偻病的几率较高。
佝偻病能治好吗
治疗佝偻病主要通过补充VD,并且使用钙剂来加以辅助。目的是为了防止骨骼的畸形和复发。根据患儿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表现来分为早期、活动期以及恢复期,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由所不同。
活动期佝偻病
为了控制患儿的病情活动和预防畸形,需要根据其临床的具体表现进行积极治疗。
1.轻度
服用VD20-30万IU,需要1次口服或者肌注,每隔1个月,可以再服用1~2次,与此同时,可持续服用1-2个月的钙剂,每天2-3次,每次0.5-1克,持续服用1~2月。
2.中度、重度
维生素D20-30万IU需要1次口服或者肌注,每隔1个月,可以口服或肌注2-3次;钙剂可持续服用2-3个月,每天2-3次,每次0.5~1克。
恢复期佝偻病
可以通过勤晒太阳和增加营养的方法。这一时期,可以停止服用维生素D,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复发,冬春季节需服用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性口服或肌注。一般有效期为2-3个月,为避免出现VD中毒,应当停止维持剂量口服,平时勤晒太阳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