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孩子 正确建立规则秘籍大法(2)

时间:2016-12-13    作者:起跑线小编

0-6岁孩子正确建立规则秘籍大法

  比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见后大声呵斥:你不能这样做,脏!这一反应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下次孩子想起来的时候,还会去玩垃圾桶,因为玩垃圾桶的乐趣又增加了一个:可以刺激爸妈。其实,当孩子在干什么“坏事”的时候,父母只需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孩子很快就会忘掉自己刚刚在“钻研”的东西,这就是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神奇之处。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快,他完全能够理解说“不”的含义,对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也会果断地说“不”。这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所以,如果要和孩子说“不”,首先要允许孩子说“不”。这样,孩子才有说“不”的安全感。同时,爸妈还应帮助他将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他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当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会尊重并能接受别人向他们说“不”。

  这个时期,不建议过多地设立违反规则的惩罚,因为这样的负强化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让他承担自然的行为结果就好。

  TIPS:

  1.规则要清楚、具体,让宝宝容易理解,让他知道可以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么。比如,“你生气了,可以打毛绒玩具或枕头,不可以摔妈妈的手机”,而不是“不要乱扔东西”。

  2.多建立正面的规则,避免使用消极地责备、威胁和抱怨,如,“为什么你总是在床上吃东西?”“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你不要总是……”

  3.立规则的过程中,爸爸卷入,孩子的规则会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讲规则,在他哭闹的时候,听不进任何话。这时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复下来再立规矩。

  5.给孩子抉择的时候,提出来的条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开空头支票,孩子才会清楚地知道家长讲话算话,慢慢地,亲子之间才会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有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建立规则更重要。

0-6岁孩子正确建立规则秘籍大法

  3~6岁温柔而坚定的制定规则的界限

  3岁以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基本上已经建立好,并慢慢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接触到陌生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和尝试各种行为,并通过了解行为的后果,来判定规则的边界。

  爸妈可能会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淘气了,总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坏事。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想看看规则的边界在哪里。所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对同一种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有助于强化适宜的行为,抑制不适宜的行为,孩子才能逐渐将规则内化,形成自觉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有些爸妈,经常一时心急,就噼里啪啦给宝宝一顿训。训过之后又觉得愧疚,再加倍补偿宝宝,这样的教养方法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会变得情绪反复起来。还有些隔代教养的家庭,爸妈和爷爷奶奶的规则执行标准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规则的真正边界,而成为“两面派”。

  在坚持规则的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失控,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大,甚至是采取体罚等方式。这都属于负强化,最后只会让孩子发现,扔东西是可以引起妈妈的一系列反应。别忘了,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父母也会是探索对象。

  所以,制定规则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温柔又坚定。

  TIPS:

  这个阶段,孩子仍然处于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几率会比较大。父母需要帮助宝宝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2.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