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得选择”
如今,王艾普通的一天始于清晨五点半。起床梳洗做好早饭,六点半叫儿子起床,七点半出门送他去学校。回到家中处理大小事务,下午两点又开车到儿子的小学——提前两小时抢车位。这是一天中的休息时间,在车里补一会儿觉,刷刷手机,很快过去了。
待瑛瑛放学回家,盯着他吃晚饭、做作业,哄他睡下,王艾打开微信班级群,看到几位家长关于今日作业订正的讨论。“烦也烦死了”,她心想。这还算好,上次学校老师让做字母卡片,还要配图。儿子倒是认认真真写了字母,但裁纸、画格子、上网找图片、画图……都成了她的任务,熬了一整个通宵才做出来。
王艾怀念上班的日子,觉得比现在轻松。可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了,自打生瑛瑛,她就做了全职妈妈,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儿子身上。
本以为儿子上了幼儿园就能轻松些,谁成想,“早教这个坑,踏进去就出不来了。”
瑛瑛从8个月开始上早教,培训班、补课班、兴趣爱好班……数不清多少个送完瑛瑛的上午,王艾是开车四处“考察”度过的,反正折腾六年至今,王艾对各种少儿教育培训机构都能有理有据地点评一番,堪称半个专家。
都说要“赢在起点”——可她觉得,当大家都在抢跑时,起点线只能越划越前。
“哪有自己的生活?没那个时间和精力呀。”她感叹着。
这也是复仁平的心声。复仁平和妻子都有工作,儿子凡凡在公办小学读二年级。“晚托班”帮了大忙,接孩子的时间从四点延迟到六点半。但每晚的复课是逃不过去的,各科检查一遍起码一个小时,若是没有督促好就签了字,老师第二天就会在家长群里点名:“第XX号家长注意……”。
凡凡每周六8:30起床,9:30 -11:30 上奥数课,13:45- 14:30是钢琴课,15:30 18:00 补英语。复仁平和妻子一起送,一个负责停车,一个负责带进培训机构。周日给凡凡报了他自己喜欢的体育类项目,算是锻炼身体。“我双休日比上班还累!”复仁平摇摇头。
比比别人,他又觉得自己还算轻松:“我们家还好,只有基本项。这不是兴趣爱好,这是必要技能。”
“基本项”是家长们心照不宣的科目,指英语、奥数,加一门艺术类。
复仁平没夸张。和凡凡一样,王华军的女儿伊伊也在公办小学读二年级。除了三个基本项之外,她还有跳舞班、书画班、小记者班,从3岁开始陆续上,一年年科目只多不少,补课费每年都要近十万元。如今周末之外,平日也有一两个晚上四处奔走。加上作业、弹琴,睡觉时间总在十点之后。
跳舞是伊伊自己喜欢的。夏天小区搞纳凉晚会,她上去跳舞,收获一片掌声,自个儿挺嘚瑟。“跳舞也蛮辛苦的。但是不学呢?什么都不会,你就只能站在下面看。”王华军说。他上大学的时候,看着别人什么都会,自己什么都不会,心里惭愧又羡慕。如今女儿争气,他也得意。
奥数和英语比较痛苦,但必须得补。“不上?她如果跟不上怎么办?表现差怎么办?上课被老师训斥怎么办?”王华军发出一连串反问。他举例说,一年级第一节英语课,教师就带着大家唱英文歌,有小朋友傻眼了,因为ABCD都没认全。伊伊学过,所以毫无压力。
“大家都在比啊。小孩子如果始终在后面,她的自信心来自于哪里?总得有点让她骄傲的东西,什么都没有,她就开始沮丧了。就恶性循环,就越来越差。”王华军说。
竞争的焦虑感像鞭子,孩子和家长就就是陀螺,日复一日被抽打着,永远停不下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教育会变成这个样子。”复仁平说,他对凡凡的希望,是撑到最后,“(如果)其他人都倒在他前面,他就可以休息休息了。但从后面的人来说,谁也不希望孩子倒在前面。不这样做就是淘汰的,不是说可以给你选择。你没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