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长育儿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3)

时间:2016-12-21    作者:小波

▎“打破头,死去活来才能进”

  王华军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一早打定主意送伊伊出国:“教育不只是教育,它是生活圈。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国外空气好,食品安全,东西便宜。”只是陪读规划还没做好,又想着国内教育基础扎实,他觉得在国内读几年小学也好。

  为了让伊伊上个好学校,他早下过一番功夫。当初,自家房子对口的幼儿园不错,小学却是“菜小”——上海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家长对“菜场小学”的简称,指有大量外来孩子就读的学校。王华军不肯。他是律师,妻子在银行工作,家境殷实。民办小学学费一年几万至十几万,国际学校更贵些,但他们还负担得起,便想送女儿去读。

  他的想法并非个例。上海统计年鉴显示,在伊伊2014年入学时,相比起2000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减少了五分之一,民办中小学数量却增长了近一半,其中民办小学数量翻了近五倍。市场背后是需求。

  “好的民办学校要打破头,死去活来才能进。”王华军说。2010年11月初,教育部网站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5年后,他感觉公办学校“择校费”已有缓解,“择校热”的火却烧到了民办学校。

  交得起学费远远不够,还要考试:考逻辑、考英语、考表达。“零基础”小朋友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伊伊从3岁就开始学奥数、英语、特长和不怯场。临近升学,王华军和妻子上网四处查,有家里孩子在目标小学读书的朋友,就去要一份考卷回来让女儿做,揣摩思路。

  报了4个学校,最终都没录取。王华军后知后觉:“有些培训机构也提供特定学校的专项培训。不知道,考试的时候才知道。”棋差一招。幸好他在伊伊读幼儿园的时候就做了后备方案:在一家好的公办小学附近买了学区房。

  复仁平考虑得更早,凡凡2009年出生,他2010年就又买了一套学区房。“当然也可以考民办,找关系,但是所有的操作都有不确定性。”他说。在孩子的教育上,钱是他的倚仗,也是唯一的倚仗。

  他隐晦地提起“规则的不公平”:“学费不贵,但是要进去代价太大。进去的孩子,确实有特别优秀的,可能有30%,剩下70%都是在运维方面。”

  “条子生嘛,谁不知道。”王艾毫不避讳。瑛瑛进了很好的民办双语小学,同学的父母中有妇产科主任、985大学教授、电视台的领导……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去抢车位,看到的豪车和特殊牌车也不少。

  在王华军看来,一样拼钱,学区房比“递条子”更划算。王艾却笑着说:“不是钱的问题。有钱没关系也进不来的。不知道底细,谁敢收你的钱?”

  复仁平只觉得,不公平的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就算有特殊照顾,也总是有缺陷的。这是他想送孩子高中出国读书的原因之一:如果竞争无可避免,他希望孩子在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去拼。

  这是价值观的考量。王华军也有思虑。伊伊班级里有家长委员会,逢教育局、领导检查,都要配合教师写报告:多少次活动,多少次交流,多少家长会……王华军嗤之以鼻:“都知道是假的,都装得像真的。这一套从我们小时候就有,现在社会上也有,撒谎习惯了。”

  他不想让女儿再继续接受这一套。女儿上到第二年,他更后悔了,因为明显感觉到学校课业量加大。“你拎拎,不轻吧?”他递过自己的双肩包,“我女儿的书包比我重!”他觉得这是拔苗助长,也心疼。

  可这在民办小学,尤其好学校,是难免的。王华军伸出手指:“上海有四大名校(高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复旦附中、交大附中,有几个民办初中要能(从初一就)进去,上这四大名校的几率就高多了。这几个民办初中,小升初太难了。一级一级,没有能让你轻松的时候。”

  他选择不接受这套体系。但身在公办小学,伊伊不可能特立独行。“我可以不让她参加考试,少写作业,但后果呢?她在班里会立马被边缘化的。”王华军不敢冒这个险。

  思来想去,他决定尽快把女儿转去国际学校。

内容导航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