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护理指导:黄疸肝炎预防措施

时间:2017-01-06    作者:小鑫

  黄疸性肝炎就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那么,黄疸肝炎预防措施有哪些呢?下面跟随小编看看吧!

育儿护理指导:黄疸肝炎预防措施

▎黄疸肝炎预防措施

  1.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25~29nm,在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为42nm双层外壳病毒,原称Dane颗粒。直径为42nm。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

  3.丙型肝炎病毒HCV 直径为30~50nm,有一脂质外壳,为正链单股DNA。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

  4.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性RNA病毒,直径为35~37nm,具有HBsAg的外壳。HDV能导致病情加重和感染的慢性化,并可能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有关。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静脉注射毒品,男性同性恋、娼妓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黄疸肝炎的症状

  1.尿黄如茶:黄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黄的症状。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皮肤及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导致肝细胞破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增多导致。

黄疸肝炎的症状

  2.肝区疼痛:名为黄疸型肝炎,一定会使肝脏受损。疼痛的位置为右上腹。出现肝区疼痛这种黄疸型肝炎的症状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引起肝脏肿大,使肝被膜张力增大及炎症波及肝脏韧带及其周围的纽织导致。

  3.发热:当黄疸型肝炎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很多人都会误诊为是感冒发烧,这也就耽误了病情的及时治疗。发热的原因是肝细胞坏死、肝功能障碍、解毒排泄功能减低或病毒血症所引起。

▎黄疸肝炎的检查

  当出现黄疸首先应鉴别黄疸的类型,先判断是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还是溶血性黄疸。然后再检查肝功能、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

  1.如果患者常规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数值下降,尿常规中隐血试验阳性、尿胆原增加及尿胆红素阴性,TB升高,DB基本正常,ALT、AST、ASP、GGT、ALB及PT正常,应考虑为溶血性黄疸,再进一步作可引起溶血性疾病的相关检查,此时患者应至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黄疸肝炎的检查

  2.假如患者肝功能正常,肝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转氨酶(ALT和AST)、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均增加,DB/DT在30%-40%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白蛋白(Alb)降低,尿常规可见尿胆红素及尿胆原不同程度的升高。即可考虑为肝细胞性黄疸,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进一步检查。

  3.当患者TB升高,DB明显升高,DB/DT大于50%,ALP、GGT明显升高,尿常规尿胆红素也明显升高,但尿胆原减少或消失,应考虑阻塞性黄疸的可能,可能过B超CT、MRI、 ERCP及肝穿刺活检等检查以确定为肝内淤胆抑或肝梗阻。

▎黄疸肝炎的治疗

  1.水冲击疗法: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往往有水的代谢失调,组织内有水分潴留现象。在治疗过程中使水分充分排出,同时让病人另饮水,或输给较大剂量维生素c的葡萄糖液,以移换排出的水分。如此反复施行,可冲洗瘀积在肝内、血液内及组织内的胆红质,使之由尿排出,从而缩短黄疸期。

  2.引流:十二指肠引流,通过利胆排出毒素,有加速黄疸消退的作用。

  3.中医中药:经南宁友爱肝病医院临床验证,中医中药对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有良好效果。采用特殊制剂加入利胆、消炎、清热解毒药物,可以加速黄疸消退。

  4.对胆小管型肝训爽可以应用激素进行诊治。一般来说,阳黄炎预后良好,唯急黄邪人心营、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疸渐退,则预后较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动血,黄疸加深,转变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急黄病死率高,若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候,预后极差。此外,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