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怎样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时间:2016-05-03    作者:小芳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父母必看:怎样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怎样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1、防交通事故

  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应依次上车,扶好车把。平时,不在马路上玩耍,知道红、黄、绿灯的含义以及一些基本的交通标志。带孩子上街,要走人行道,不能在街上乱跑,遇到车辆或横穿马路时不能慌张。

  2、防火

  教育孩子不能随便玩火柴、鞭炮、火花、打火机等。知道水是可以灭火的,知道防火标志,发生火灾时拔打电话号码119,并说清楚时间、地点、事件,联系电话,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迅速逃离现场.

  3、防电

  教育孩子不能随便玩电器、电线等,不能把手指或物品伸进电源插座的插孔里,不能把手伸进正在运行的电扇里。知道在雷雨天气里,不看电视、不躲在树底下.认识防电标志。打雷时不接打电话。

  4、防溺水

  教育孩子不能到水池、游泳池、河边玩耍。没有家长带领、不能私自去游泳。水池。如不慎掉入水中、要懂得呼救。

  5、防烫伤

  不让孩子随便进入厨房,不随便拿热水瓶等热烫的东西,看见成人提开水或饭菜应主动避开。

  6、防摔伤

  教育孩子不能随便爬高跳下,不到阳台、窗台、双层小床等高处玩耍,爬攀登架时应抓紧护栏,不互相推拉.走路奔跑时眼睛看着四周,防止绊倒或与同伴相碰,不猛跑、不猛停,跑到拐角处时放慢速度,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相互挤、推、拉。

  7、防刺伤

  教育孩子不把有刺、尖角的危险品带在身上,不玩这些物品,发现危险品要交给成人。

  8、防吞塞物

  教育孩子不随便吞吃非食物的东西,不把钱币、玻璃球等小东西含在嘴里,不能把小物品如豆子之类原东西塞进口、鼻孔和耳朵里,吃东西要细嚼慢咽.

  9、防中毒

  教育孩子不随便吃药,不食脏物和有异味的食品,闻到有异常气味,会用毛巾捂住鼻孔迅速离开现场,并向成人报告。成人要严格保管好药品。和有毒的物品,注明标志、上锁。搞好食堂卫生,不买变质、变味的食品,饭菜要煮熟

  10、防人身安全

  教育孩子不能让别人体罚和变相体罚,受到别人的吼吓都应及时告诉家长,一旦长时间被成人关在房子里,应大声喊叫。除了父母,任何人不准碰自己的身体。

  11、防拐骗走失

  知道家里人的电话、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教育孩子不随便跟陌生人走或交谈,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及其他东西。一旦被陌生人带走,应懂得呼救,会拔打家里的电话,并能讲清时间、地点、内容。教育孩子跟父母外出时,要跟着大人不走失,一旦走失,要找警察帮忙、不听信陌生人的话,大人不在家,陌生人来敲门,不开门。

  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乐于去尝试,可是却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有的家长喜欢用禁止式的方法,例如告诉幼儿“不玩火”“不把手指插入电插座的孔内”“不用绳索套在颈项上”“不探身窗外”“不拿滚烫的东西”等。禁止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很可能带来不良的效果:如有一次,我带7岁的侄子到别人家做客,崭新的家具、雪白的墙壁,侄子一双玩得脏兮兮的小手,我担心他的小手碰到墙壁,对他说;"小心,别碰到墙壁,他一听,来劲了,两只小手立刻往墙上一抹,墙上便有了十个小指头。幼儿原来并没想到要做的事,经成年人一提起,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想尝试一下,这就弄巧成拙了。

父母必看:怎样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应如何宣传安全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1、耐心向孩子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却懒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已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所以,家长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范时,应耐心地讲清原因。如;不要把手指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一推门,会夹伤你的手指;不要在马路上玩,那里车子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被车撞倒。幼儿明白了如果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已的爱护,也就不会去贸然尝试了。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自已的事情自已做,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多创设机会让孩子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让他自已去思考解决问题想办法。如当你的孩子玩皮球时,不慎掉入坑中,这时你不能马上去拾皮球,而应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问他:“你说怎么办呢?”在成人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会想出很多办法,弯下腰去拾,找到木棍勾,往坑里倒水……最后,再和孩子一起确定一个最佳的方法。这样做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以后若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成人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已设法安全地解决。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不要事无巨细都要赶在孩子的前面为他扫除一切障碍,以免孩子形成依赖性。

  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是并存的。有人认为为了保持孩子的童稚和纯真,应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阴暗面。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要知道,温室里的花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孩子若终日生活在鸟语花香的童话世界中,就不容易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也会缺乏应有的戒备心理。正因为如此,孩子因听信别人的谎话或受物质引诱而造成走失或拐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利用讲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随便跟陌生人走等.

  4、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

  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这就需要成人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如;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如果你被反锁在家里,你该怎么办?”“如果房子着火了,你该怎么办?该怎样逃生”?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做?引导孩子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孩子非常喜欢。同时,这种活动还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5、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这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但常常被人忽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可以交流的同龄伙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抑郁、好哭、冷淡等不良的性格倾向,这是许多精神疾病的最初表现。因此,家长应抓住性格还未定型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当代社会是竟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对孩子而言,外界环境的改变、外界的评价态度(如老师的批评、同伴的疏远)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挫折,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就不会闷闷不乐或一蹶不振,而会主动地向父母或老师倾诉,求得理解和帮助并及时调整自已的情绪,产生相应的调适行为从而避免精神上更深的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乐观情绪等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孩子要健康成长,仅仅靠家长细心呵护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们终将走向独立。因此,家长不仅要细心地爱护孩子,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注意随时随地引导孩子注意安全,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