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让幼儿自己撑起保护伞

时间:2016-06-23    作者:小鑫

  小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各个功能,器官尚未完善,幼儿的可塑造性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让他以后更好的健康成长,能独立保护自己。

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图片来源于华盖

●生活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教育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习惯养成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是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指不需要反复思考和再三选择的“自由”而生的行为。习惯成了自然,轻松就在其中了。在幼儿园中,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先闻一闻、看一看,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教育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教育活动中我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危险”之中,激发幼儿本能的安全自救意识,让游戏中的行为成为幼儿终生难忘行动记忆。在“危险”中,幼儿显的束手无策,我便引导幼儿,首先我们要安静下来,让我们想一些可能的办法自己救自己。幼儿在慌乱中慢慢的安静下来,我便引导幼儿想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护。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保护自己”的主题,开展了《雷雨天怎么办》、《发洪水时怎么办》、《发生地震的时候》、《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独立在家的时候》等等一系列活动。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幼儿在危险中的“真实”操作,进行自救行动,幼儿有了一定的行为记忆,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而且使幼儿在一些意外的伤害与不幸发生时,具备一定的自救行为。

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图片来源于华盖

●游戏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故事表演《淘气的小黑鸡》中,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幼儿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使他们的头脑中,从小树立了安全第一、生命最可贵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自我保护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

  在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幼儿自护教育本身的特点,掌握好四个度:一是强度,即自护常识和活动要求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二是坡度,即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三是跨度,即要求自护教育内容由近至远,由己及彼,不脱离幼儿的生活范围。四是密度,即教育的频率要适度,过多、过滥会使自护教育丧失趣味性和新鲜感。只有适当掌握了以上四个度,自护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给予幼儿情感安全

  由于幼儿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要给幼儿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例如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妈妈还要离开,有的幼儿一定会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我就经常用拥抱、微笑等等身体接触,给幼儿确定的安全感,让他确定老师是爱他的,自己是被关爱的;同时让幼儿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对于有过危险经历的幼儿,告诉幼儿老师如果这样也会很害怕(幼儿见成人也害怕,会给孩子以安慰的),但是,我们要安静下来,会有人来帮助我们的。让幼儿经历过危险后有一个安全感。

  另外,家园步调要一致,定期在家园联系栏上张贴有关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常识,幼儿园在家长入园门口张贴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幼儿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