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心易入三大误区

时间:2016-06-21    作者:小鑫

  对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对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不仅要照顾好他的身体健康,对它在学习上、生活问题上,都是需要很好的照顾,这样才会使得孩子能够很好的成长,那现在孩子有很多都缺乏信心,那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自信心培养的误区有哪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图片来源于华盖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父母要爱孩子,尊重他,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

  2.不要在别人面前讲孩子的缺点,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可能会养成自暴自弃的习惯。

  3.当孩子感到困难和苦恼时,应帮助孩子找到长处,这样,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以另一方面的特长来补偿,达到平衡。

  4.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引导孩子向最可能成功的方面努力。

  5.惩罚孩子时也要注意场合,特别注意在外人面前不要批评和惩罚孩子。

  6.和教师交流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那些尽了很大努力,还有差距的孩子,应适当降低要求。

  7.避免过分保护。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就应在孩子儿时加以培养。溺爱孩子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

  ●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

  国外心理学家是这样给具有自信的儿童下定义:自信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对自己的信心和感觉的集合。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

  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真笨”,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图片来源于华盖

  ●自信心培养的误区

  培养孩子具有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自信心那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因此家长要重视自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家长需警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误区。

  影响孩子的自信水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内部因素,即孩子自身的实力;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周围人对孩子的评价与态度。

  倾向于内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自身的实力支配的,自己成功、失败都是受自己能力和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的影响等。因此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因素是辅助,但现在教育中父母较多地运用了外部因素,使得内部因素欠缺。

  一、依赖他人称赞

  我们在培养自信时,通常会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努力探索引起缺乏自信的根源,提高孩子处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的水平。这种方法是增强自信水平的根本方法,也是一种积极强化的策略。

  另一种是以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自信的目的。这种办法往往容易导致行为偏差,久而久之,还容易形成不健康人格。

  习惯于在家长的赞美词下生活着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更强了,离开了成人的赞美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无理取闹,家长为了稳住幼儿的情绪只好满足幼儿的要求,这样消极强化就会被再次巩固,最终形成了习惯。

  二、弱视挫折教育

  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时,往往忽视了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作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非常得脆弱。对幼儿的教育也不应只限于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只有帮助幼儿正视问题,鼓起勇气,战胜挫折,积累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也要利用生活中每一个机会让幼儿去尝试解决困难,当幼儿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当然,挫折教育也要适度,过度的挫折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所以挫折教育也要把握好度。

  三、赏识变成溺爱

  赏识幼儿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更有自信,如果分寸把握不当,事事依顺着孩子,还把“你真乖”、“你真听话”、“真棒”等赞美词整天挂在嘴边,反而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失去分辨力,久而久之这种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成了变相的溺爱孩子。

  特别是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赏识,往往迷惑了幼儿自己,使之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这种掩耳盗铃的把戏容易使幼儿形成过分依赖、倔强和适应能力差的坏习惯。从而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冷漠无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产生差距,导致悲观、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