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的预防 看完您就懂了

时间:2017-01-24    作者:小鑫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各年龄组小儿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全年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临床特点。那么,小儿细菌性痢的预防是怎样的呢?带着问题,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小儿细菌性痢的预防 看完您就懂了

▎小儿细菌性痢的预防

  预防细菌性痢疾要做好个人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最好使用压水井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最好不要参加大型聚餐活动,如婚丧娶嫁等;得病后要及时就医治疗。

  注意:痢疾杆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在水果、蔬菜中能生存10天,牛奶中生存24天,不耐热,加热60℃10分钟即死。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小儿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以及由带菌的苍蝇污染日常用具、餐具、儿童玩具、饮料等传染他人。

  患菌痢的患儿轻者常以发热、腹痛、便后有下坠感及伴有粘液便或浓血便为主要症状。重症者可突发高烧、昏迷、抽痉、呼吸不畅等中毒性脑病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冰冷、脉搏细弱等休克现象,如不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会导致生命危险。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病原是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的志贺菌属,分A、B、C、D四群(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宋内氏菌),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志贺菌属经口进入胃肠道,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并生长繁殖,细菌裂解后产生大量内毒素与少量外毒素,志贺菌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后,引起发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1.热性惊厥:既往有热性惊厥史,惊厥后神志清楚,一般状态好,常可找到引起本症的其他疾病。

  2.大叶性肺炎:X线检查肺部可有大叶或节段性炎性病变。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70%以上可见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点或淤斑等。

  4.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相同,但惊厥的发生时间不同,中典性菌痢多在起病当天发生惊厥,乙脑则多在起病后3~4天才发生惊厥,且多有病理征阳性。粪培养和腰穿脑脊液检查可鉴别。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检查

  1.大便常规: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现脓血黏液便,镜检有成堆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2.大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3.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核左移。当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4.免疫学检测:目前已有应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痢疾杆菌特异性多价抗体来检测大便标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异,都较快速,但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或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