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重视 看看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时间:2017-05-11    作者:小鑫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很容易相互感染,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那么,大家知道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吗?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病原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也称痢疾杆菌(dysenteriae)。该病为小儿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中毒性菌痢是其中最重要的临床类型,可发生频繁惊厥,休克,呼吸衰竭,易发生死亡。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1.症状较轻的以发热、腹痛、便后有下坠感及伴有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要症状。 2.症状较重的会有突发高烧、昏迷、痉挛、呼吸不畅等中毒性脑病症状。 3.有的甚至会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冰冷、脉搏细弱等休克现象。

  家庭护理方式  

  1.宝宝必须隔离,将宝宝的床单被褥在阳光下曝晒,宝宝腹痛时腹部可放热水袋。

  2.每次大便后妈妈要用温水给宝宝洗净臀部,并用5%鞣酸软膏涂于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如有脱肛时,可用纱布或软的手纸涂上凡士林,托住脱垂的肛门,一面轻轻按摩,一面往上推,即可复位。

  3.呕吐频繁时,可短期禁食,或给予静脉补液。等病情好转,可给宝宝喂食些米粥、菜末粥、龙须面、小薄面片及面包、蛋糕、饼干、新鲜果汁、菜汁等低脂肪、少渣、半流质的食物。

  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中医认为,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主要是人体正气虚弱和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而外邪与饮食又往往互相影响,一般多属饮食伤中,复加感受时邪而发病。根据菌痢的分析归纳结果,视其病邪在表、在里,属寒、属热和患者体质的是虚、是实,应给予灵活的随症治疗,分述如下:

  解表

  菌痢初起夹有表症,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者,可用解表法,使之“得汗而解”,治宜扶正解表达邪,方选人参败毒饮加减。药用人参益气扶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枳壳、茯苓、桔梗宣通三焦,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扶正祛邪功。若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调气清肠;或表证兼湿滞者,可用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滞。

  导滞

  菌痢初起,但无表症,体强滞甚,腹满坚痛之“实证”者,可用导滞法。治宜调气导滞,通腑排毒,方选木香化滞汤加减。药用木香、香附辛香利气,柴胡、草蔻、橘皮、半夏疏肝醒脾和胃,当归、红花和血调气,再配以厚朴化滞除胀。若下利不畅、实滞甚者,可用小承气汤泻下,排除毒物。

  清热解毒

  用于菌毒亢盛,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疫毒炽盛者,治宜“凉解分利,但使邪去”,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药用葛根解肌发表散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配以金银花、白头翁、马齿苋、木香凉血解毒,行气治痢,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若见高热神昏谵语者,可同时吞服安宫牛黄丸,以增加其清热解毒及开窍清神之力。

  行气和血

  用于腹痛、里急后重、赤白混杂,便次频甚之际,治宜调和气血,缓解腹痛,即“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而后重自除”。方选洁古芍药汤加减,药用芍药、甘草、当归调和营血、缓急止痛,黄连、黄芩、大黄(后下)清肠化湿,木香、槟榔、枳壳行气通腑除后重,肉桂通阳和血,银花、白头翁清热解毒。

  温补

  一般多用于菌痢后期,或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导致虚、寒、虚滑三症者,治宜养阴和营、补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陈皮理气化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再配以白芍敛阴气、和营卫。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还知道了中医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赶紧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吧。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