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小常识 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后遗症吗

时间:2017-01-25    作者:小鑫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脑损伤的常见形式,与围生期窒息和产伤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这病在早产儿中较多见。那么,有不少人问: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后遗症吗?带着问题,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疾病小常识 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后遗症吗

▎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后遗症吗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很常见的一种脑损伤,是因为缺氧或产伤而引起,其预后不易确定,与导致该病的原因、出血量、部位、类型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轻型颅内出血几乎全部存活,后遗症0-10%;中型死亡率5%-15%,后遗症15%-25%;重型死亡率达50%-65%,后遗症65%-100%。

  一般认为足月儿、急性缺氧、20分钟Apgar评分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腔出血、小量脑室内出血及额叶小血肿等预后较好。

  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慢性缺氧、20分钟Apgar评分过低、大量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或同时伴有顽固低血糖者预后差。存活者常留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后遗症。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患者中10%-15%发生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有可无,其中65%患儿可能停止发展或恢复。

  1、智力低下

  由于颅内出血可以影响大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因此可影响病儿的智力。轻者表现为运动行为发育较同年龄的孩子要差,语言功能障碍和学习成绩差,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教育后生活可自理,学习上可达到初小水平;严重的病儿则智力严重受损,多数不能生活自理,终身需人照顾。

  2、癫

  颅内出血的病儿即使经抢救侥幸存活下来,但由于颅内大量的出血没有得到及时清除,时间一久,血块发生机化,机化的血块存在于大脑内形成一个异常的放电病灶,从而导致病儿发生癫并且反复发作。

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后遗症吗

  3、脑性瘫痪

  由于严重的颅内出血,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大脑细胞,最终可影响脑细胞的发育而使病儿发生脑性瘫痪,由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常表现为痉挛性脑瘫,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因抬头和坐位困难而被家长发现。该病可伴有智力低下,其低下的程度与瘫痪程度的轻重大致相平行。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

  1、缺氧缺血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3、其他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也可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

  1、病史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多发生于3日以内。

  2、临床表现

  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辅助检查

  (1)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处长,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

  (2)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脑脊液呈血性,镜检可见皱缩红细胞。

  (3)其它:如动态观察前囱及头围的变化,颅透照、头颅B超及CT检查等均可根据需要检测。CT可精确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出血程度,对预后做出估价,具体分度为: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出血不伴脑室扩张,以上90%存活;Ⅲ茺: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Ⅳ充:脑室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其病死率50%。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

▎新生儿颅内出血如何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